从战争开始的部分不断让我想起《昨日的世界》。本来应该是很幸运的。然而,他一方面终身被自己隐秘的情欲折磨(有时看得人生气觉得他背叛了卡缇娅,有时又有点好笑)。在战争开始后,他开始长久的流亡,还要被当做“发言工具人”在收留他的国家间辗转。他冷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故乡成了回不去的地方,很难说是幸福的。
在情感方面,比起书里各种更显眼的同性、恋老、骨科的感情纠葛,我其实更觉得托马斯和卡缇娅的感情很有意思。明明托马斯是同性恋,但他竟然有六个孩子。明明卡缇娅对托马斯的各种想法了如指掌,但她还是一直照顾他,保证他的写作时间(放弃了自己做数学家的梦想)。显然,卡缇娅的牺牲更大,但书里并未过多渲染她的辛酸。反而在多处展现了她的勇敢、魄力和威严。某种程度上,她也是书里的灵魂人物。
书里我现在印象最深的一处是托马斯的儿子去世后他和妻子都过于悲伤,同时又在要去演讲的关键期。所以他没能去法国参加儿子的葬礼,只有米夏埃尔到场。他之后给父亲写信说:“他们把克劳斯的棺材沉入地下时,我在那儿。当他们用泥土覆盖他时,我为他慷慨的灵魂演奏了一首慢曲。他的埋身之地很美,这令他的死让人无法承受。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蔚蓝的天空不行,泛着波光的大海不行,音乐也不行。什么都不行。”短短几句话让人心痛,虽然我并不喜欢克劳斯。
这本书看完除了让我对托马斯的作品燃起一些兴趣,还对古典乐有了点兴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