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个小时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因为自己的认知和翻译有限,有很多地方读不懂,只能大概了解。可以说,把它理解为一个中年男人的死亡日记也不为过。如同译者在后记中所说,托尔斯泰像是一位持放大镜靠近的画家,构思整个小说的时间、空间和思维。我记得最早在文学作品中接触到死亡是在《活着》里,那个孩子被抽血和父亲掉进粪坑的情节。对于我那时十三四岁的年纪来说,前者让我因为无钱无权而感到不安,后者则让我深感世事无常。生与死似乎是一切生命最伟大、最重要的主题,在今天我有幸又读到了一些关于它的内容。
伊利奇的一生,正如开篇所描述的那样,既是最简单、最寻常的,也是最可怕的。实际上,面对死亡,我们不得不谈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是按照社会他人赋予我们的期望被驯化成一个“成功者”,还是追求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觉醒,勇敢地倾听内心做自己?尽管作者不断以上帝的视角批判伊利奇那“体面”的一生,但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真正的死亡来临时,一切都是虚无。放开不谈论死亡这个主题(我也说不出什么),细枝末节处无不显示出作者对人性的细致观察。
不知道数年后我是否还会有机会花一个晚上再读这本书,对它以及对这篇评论会有怎样的感想。最后说点其他的,伊利奇在临死前所感受到的最后一丝安慰来自于他小儿子纯洁的爱。虽然这听起来有点老套,但是爱是一切!“你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呢?”“活着,怎样活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