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同事哭肿了双眼来上班。
一问之下,才知道和儿子吵架哭了一夜。事情的起因小的在外人看来简直不值得一提,无非是妈妈让儿子收拾房间,儿子口中答应,但是就是不照做,哪怕看见母亲已经因此动气,也丝毫没有让步。
要不然,民间有种说法是,当青春期碰上了更年期,简直就是火星撞地球,注定是一场鸡飞狗跳的战争。
处于更年期的母亲无法了解青春期的荷尔蒙动向,也无法给予理解。同事倾诉时几欲落泪,正巧我刚看到《儿童发展》青少年发展青春期部分,劝了她几句——青春期的孩子,当然也是你的孩子,但是他的确又是另一个星球的物种。不要因为不理解而生气,因为他也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生气。略懂《儿童发展》知识,为孩子成长保驾护。
并非魔鬼化青春期,这么说,是有科学的依据的。
讲真,读这本厚重的,学术气异常浓的500多页的“大辞典”,如果没有刚需,人是很容易出戏不聚焦。不过我们这个年龄的,大多数家里不是有个学前教育的小鬼,要么就是有个青春期的怪娃。话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些“莫名其妙”你不懂的地方,求助学术书籍,其实是个捷径。我读这本书,是有意外收获,我好像有点明白了自己青春期的“莫名其妙”了。
举个例子吧,前些年看到青少年飙车,异常不理解。大多数这样孩子的家庭条件都很优渥,很多人是家长重金送出国,但是孩子就死在了午夜的海外街头;还有一项我怎么理解不了的运动——翼装飞行,除了那对面对意外无法控制的翅膀,几乎是无安全保护措施的,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趋之若鹜。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因为青少年受激素浓度的影响,想要冒险;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他们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获得群体的关注,冒险可以吸引最大的关注。
有时候,他们的别扭,在家长看来是针锋相对,但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可能根本不在眼下这个场景。
也许,他们只是到了想要和他们臆想中的权威宣战的时候,只是想说“不”,如果不能,就用行动来回应,这和这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儿,难易程度,其实都无关。
如果了解了儿童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大概就可以规避自己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导致的暴怒了吧。
在《儿童发展》中提到,社会情景在青少年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显示,青少年在有压力的情境中会比无压力的情境中采取更多的冒险行为。这或多或少能解释为什么国外有很多午夜飙车党,富二代中流行极限运动,也许这个情境之下的青少年,受激素水平的影响,是完全看不到事情的后果的,从反方向来讲,这也强调了家长监管的重要性。说到“情境”,其实孟母择邻而居,是非常明智和科学的,但是我小时候,只是觉得孟母多少有点矫情。
另外,青少年的自我是不稳定的。他们处于所有儿童年龄段里最关注自我的一个阶段。上初高中时,女生镜前的顾影自怜,男生镜前的搔首弄姿——我想你和我一样,一定都经历过。我在初中时,曾经对“裤子起包”这个问题耿耿于怀,自卑了许久。长大之后,我始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当年对这个“起包”在意到晚上失眠的程度。解释一下,北方的冬天寒冷,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瘦身保暖裤之类的,都要穿毛裤,或者棉裤保暖,毛裤或者棉裤的塑身性很差,基本也没什么弹性,这样人不但显得臃肿,还站起来的时候外裤无法回弹,膝盖处像是鼓了一个大包,我当时认为这丑爆了,好像全校人都看我一样——没错,青春期的时候,是有点站在宇宙中心的错觉。
青春期时,要面子到会因为一句无心之语和人大打出手,也会敏感到夜不能寐,还会时而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好看,时而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自己更丑的人了……我的青春期,是没有理论的,于是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怪胎,后来很多年也不能理解自己当年为什么那么奇怪。不过很好,在我当了妈妈之后,通过读书,理解了十几岁的自己。当然,更好的是,读这样的书,能在女儿成长中避坑,为她保驾护航。
如今的青春期,已经愈发提前了,根据本书最新的研究显示,女生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