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系統是不斷被各行各業高手反復發現、洞察的利器。因為高手總是在尋找高階工具,進一步釋放腦力。人們總是說自家的筆記法有用,但從來沒有一家能清楚解釋「筆記為什麼有用」。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一直在「我現在的筆記法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一定還有更好的、甚至是完美的筆記法」之間徘徊。
## 筆記為什麼有用
筆記的用途很簡單——像曹沖稱象⚖️一樣。人們都知道將一隻大象裝進冰箱需要三個步驟。而曹沖稱象更簡單,只需兩個步驟。第一步,將大象趕上船,並記錄下它的喝水深度。也就是在喝水深度這個空間中建立起與象的重量相等的度量。第二步,將相同喝水深度的石頭的重量加總。也就是在喝水深度這個空間中,用可以分割的共軛等價物⚖️來等效象的重量,從而避免了「象不可分割」的限制。這種方法本質上就是「共軛控制」。
思考也是共軛跳躍。當我们在某個空間受到某種限制而無法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去尋找某個等級的共軛空間,繞開限制,然後再跳回原本的空間,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
即使這只是某種附會牽強的說法,但我始終覺得鏡像神經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產生同理心,而是作為思維的重要基礎構件。
哪怕這個假說得到證實,又能有什麼用呢?也許,筆記之所以有用,就是因為它突破了思維的某些限制,例如記憶提取困難。
## 「與真實世界對齊」事關靈魂
在「與現實對齊」一文中,我們提到了一個貓實驗。簡單來說,從真實世界獲得反饋對於理解真實世界(甚至對於「思維的形成」)至關重要。因為意識不能脫離身體而存在。
所以,我贊成以項目為單元組織信息。在我看來,項目大致對應著「真實世界的問題」。只有真實世界與信息處理系統(筆記)對齊,筆記才能與思維對齊。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筆記的樣子。當我明白了這一點,我就不再那麼焦慮「我的筆記是不是完美」了。
## 我堅信的學習上的陽謀,不過是長期堅持&投入
現在的軍事鬥爭是體系對抗。因此,我們可以斷言,任何複雜系統的競爭最終取決於體系的效率。一旦搭建好學習系統,讓「好奇➡️檢驗➡️調整➡️檢驗」的循環♻️運轉起來,即使最初的錯誤像托勒密的地心說一樣荒謬,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它一定能夠自我矯正並轉變飛快。雖然我很早就知道堅持的威力,但我半信半疑。直到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利用陪孩子上幼兒園的通勤時間,帶著她們一起背誦了10首長詩,包括《音律啟蒙》、《大觀樓長聯》、《將進酒》、《蜀道難》、《滿江紅》、《木蘭辭》、《賣炭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桃花庵歌》、《夢遊天姥吟留別》。讓我震驚的不是孩子們竟然能背下來,而是我自己竟然也能背下來。期間也有過她們不想背的時候,我不理睬,繼續背,結果她們竟然也跟著背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