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位逆袭的“跨越阶层者”,他们的成功故事不光由自己讲述,作者更重视他们父母(有趣的是,受访者大多数都是母亲)怎么说——至少核实两个信息来源。
他们的成功领域多是文化艺术媒体界,而他们的父母则有农民、司机、清洁工还有第一代移民,作者反复确认了他们出身于小中产阶级、平民甚至曾经穷困潦倒。
采访也别具匠心地并未每个家庭独立成章,而是分开了“天赋的童年”、青年时的成长和选择、“成功”后至今三个阶段,中间又穿插着作者本人的经历和父母的话语(是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跨越阶层者),走进了十六个家庭细致却琐碎、有温馨又充满矛盾的回忆。
十六个人之间的区别、共同点、需要面对的问题和他们对法国的教育体制的看法……让这些故事变成了一部微观的社会史。
他们的小时候都有点“与众不同”,比同龄人中的大部分更安静、更喜欢书本、学习成绩更好……这些让他们在学校中鹤立鸡群而有机会去到更好但是也离家更远的高中,这时候因为距离和费用,父母们的态度开始不一样,有的全力支持,有的不理解有的甚至反对。
和我们一样,法国的青少年也要面对中高考的“人生抉择”,与高阶层父母在学识、见识已经经济能力上能够充分给予子女支持和指点不同,平民家庭的父母很难做到,联系身边的例子,连孩子的专业名称都复杂到让父母不知所云,其他方面就根本谈不上了。
在没有剧烈变动的社会状态下,孩子想要“成功”或者“跨越阶层”,父母需要担任越来越多的“跨越协助者”的角色,社交圈、文化修养、见识水准……还有最重要的经济实力,这几让平民阶层的父母越来越难以做到,阶层固化,似乎是个逃不开的问题。
极少数有幸跨出这一步的孩子们走出熟悉的乡村、小城、贫民区,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甚至恍惚发现自己不再是最优秀的一个,他们一面在新的领域显得格格不入——“你的社会出身会不断提醒你很无知”;一面再回到父母身边时,找不到共同话题,孩子说的父母不懂,父母说的孩子没兴趣,还有老辈人和年轻人之间观念上的冲突,迪迪埃·埃里蓬说:很多代际之间的冲突都与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有关……
不过最感人的是无论双方有怎样的分歧和矛盾,用怎样的方式去面对,“我们是一家人”的爱总是总是最强韧的底色和弥合。父母为孩子骄傲因为“他就是他,是我们的孩子”,孩子更坦然和骄傲地向所有人介绍:“这是我的妈妈,她是个清洁工”。
在十六个家庭的经历和情感之外,安妮·艾尔诺提出了问题:如何定义阶层跨越者如果说书中的受访者几乎都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实现了阶层的跨越,那么学历不高却在文艺界娱乐圈和体育界成名的人,是否跨越了阶层。
“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你的收入、职业和文化习惯与你的父母进行横向比较,你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是阶层跨越者。”安妮·艾尔诺敏锐地总结了所有受访者三个共同之处:因为害怕命运的眷顾会突然结束,所以从不骄傲自满;默默接受学业成功需要付出的牺牲;母亲的影响和早期对阅读的兴趣。而书中最有意思的问题来自一开始:为什么一定要跨越阶层我想答案存在于不同的家长不同的孩子心中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