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这件事上,我果然不适合抱团打卡。
几年来,认识了不少天南海北的书友,其中不少大咖都会建群、组织共读,大家以“打卡”的方式监督自己日拱一卒。远点儿的“大鱼共读”,近处的“晓窗分灯”等等,都让我无比心动,但最终还是很清醒地没有加入。
我不是不知道,每天坚持“打卡”,会让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 我不是不知道,大家共读同一本书,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更奇妙的火花。 但人到中年身不由己是很残酷的事实,谋生养家与个人爱好之间,没有任何可以犹豫的余地。
尽管如此,偶尔也还是会有抵不住诱惑的时候。
前段时间,从朋友那里得知,名师常生龙的共读群里将要开读上海平和学校校长万玮的《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一书,正好自己最近被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便鼓足勇气参与了。
共读活动组织得非常精细,从8月6日持续到8月24日,每天两篇左右的阅读内容,作者还亲临开场讲座,参与共读老师们每天的线上分享也很多,只要认真跟随,完成整本书的精读之后,一定获益匪浅。
8月6日刚好是星期天,我放弃了上山找菌子的活动,准点守候在电脑屏幕前,万玮校长的开场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下定决心这次一定得好好读完——我想着,按照每天共读的量,不管工作多忙,抽半小时出来应该就能完成。
鲁迅不是说过嘛,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坚持了六天,我的工作迎来了一段意想不到的疯狂时期:每天早上到达单位之后,除了吃饭上厕所,完全没有任何机会走个神,好几次回到家,手机显示的日期已经悄然跳到了第二天。
迅哥儿的话是没错,但前提是这海绵至少得在水里泡过一下。
无奈之下,还是回归我“饥一顿撑一顿”的阅读模式——这个周末好歹算是自由些了,赶紧把整本书都吞了。
先回答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看完这本书之后,就会教育孩子了吗?
显然,这不可能。而且,如果有哪本书这样跟您打包票,请敬而远之,如果这么复杂的问题,靠一本书就能解决,那世上还会有这么多烦恼的家长吗?
但万玮校长的很多观点,的的确确能够颠覆我们以往的认知。
我自己感到最为震撼的,就是他提出的“课题分离”这一观点。
他先引用阿德勒的哲学观点,告诉我们: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延伸到家庭教育中,那就是家长和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帮助他、支持他是你的课题,学习和成长是他的课题。”
正如网上那句经典的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如果用作者的观点来看,“鸡飞狗跳”的根源,不就是家长干涉了原本属于孩子的课题吗?说到底,那是他的作业啊!
由此,印在封面上,万玮校长关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一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家长极佳的家教方式,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那一刻,我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