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安于现状,所以一旦养成习惯了,就很难改变这个舒适的发展轨迹,除非有重大变故,否则它就会按照既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持续运转下去。
关于习惯,其实具有两面性。如果我们没有养成某个好习惯,那么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就会经历很多的痛苦。而一旦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变成了一种习惯,想要改变这种习惯就会变得困难起来。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把一种好的做法持续下去,就必须要长时间地刻意练习。这个长时间至少得两三个月,直到特定动作变成了我们思维定势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我们自觉执行的一部分。
同样的,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学习并非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把不会的吃饭、行走、语言、洗漱、跑跳等等变成了自身的行为习惯。之后的玩耍、零食也慢慢成为一种习惯。虽然一种是经历过痛苦的练习,一种是尝试到了甜头的坚持,不过这两者恰恰印证了《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书中的观点——让行动和结果“联系”看得见,就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长期的坚持后,就可以成为一种习惯。
在前期的成长中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或者坏习惯之后,面对学习这个“新事物”,如果不能让孩子发现学习可以带来的“甜头”,孩子自然是不乐意去主动改变现状的。而如果让孩子在学习中产生了不好的体验(苦头),他们会更加不乐意去改变。
这种局面是大多数家长在发现孩子不能主动学习时最不愿意面对的情况。此时可以采用《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书中作者提供的几种方法来降低孩子对学习这种“苦头”的排斥情绪。
第一种方法:把学习和孩子已经养成的某种习惯联系起来,利用习惯的“惯性力量”,连带着把学习带动起来。这种行为习惯需要家长结合孩子自身情况去寻找。可以是在孩子某种兴趣爱好中掺杂一些学习方面的内容,让孩子慢慢体会到学习其实也没那么难,从而改善孩子对于学习的抗拒心理。
第二种方法:讲学习与孩子的愿望结合起来,然后结合愿望达成的各个步骤将学习的内容加一分解。比如,孩子想当医生。那就告诉孩子医生给人看病,首先得知道病人的哪些症状对应着什么样的病;治疗这些病的方法也有很多,该选用哪种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看过之后给病人开药,成千上万种药该用哪一种呢?不同的药吃了病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学习之后才能掌握,而有些知识的学习又需要那些学科知识来做准备,基础知识学习中又要掌握那些技能,如认识字,会算术,而认识字之前可能需要先学好汉语拼音。如此分解大目标为小目标,然后对小目标再设置一些奖励标准,将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努力,让孩子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了这些离目标还有多远等等。这样,家长的督促就会变成孩子的自愿,慢慢地,学习就变成了孩子习惯的一部分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