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长篇像是环境议题的大汇总。它包括战争、环保运动、打工的人、原住民、动物、自然村等。此外,它以纯文学的形式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巨人消亡的故事。读完这本书,让人感慨万分,前辈果然是前辈。他们写了我酝酿已久却没能力完成的议题。对于那些关注生态环保的人来说,推荐他们阅读这本书。
在若干年前,我也曾偷偷进过采石厂。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外围被不符合科学种植的密集的行道树遮掩着,里面却一棵树也没有。长明射灯通宵开着,望向天空,却看不到星星和月亮。一束束白如雪芒的亮光刺激着眼泪。山上确实有被挖空的迹象,石头一块块压在大卡车上,再灰尘仆仆地被运走。
在全书的鸣谢中,作者提及早在五六年前就有写这部长篇的打算。这早于我喜欢的《苦雨之地》(有机会再分享)。我并不打算在这里讨论本书的故事情节,它不是可以用一两句话讲清楚的。优秀的长篇小说就是这样的,没有太多金句,因为每句话都会在缺失语境的情况下歪曲走样。门罗的小说也是如此,读完总给人无尽的回味,却无法用几句话总结。中国的孩子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作文,他们总想抓住重点。成年后,他们希望每本书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反而忽略了结构和语言本身的艺术价值。
这本书的语言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词小意深。作者自创了原住民的语言,使文本的节奏和意味产生了错置的美感。书的结构不像某芽菜上读者嘲笑的“碎片化”,反而是“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为了让小说的叙事细节更加立体、丰富和真实,作者做了大量采访和案头工作。他不仅请教了反水泥运动的当事人和环保机构的工作人员,还向人类学、音乐、科学和文学领域的学者请教。特别是太鲁阁族语的专家……作者花了很多功夫,这些功夫悄无声息地体现在文本中,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仿佛都有一个对应的现实个体,令人信服。
我可以用意象来表达读完整本书的感受:它像一首完整的海浪进行曲。浪花先吐泡泡,接着翻滚,然后涌上海岸,最后落入粉尘中。贝壳、海藻等海洋生物被冲上沙滩。浪越来越大,风也起了兴致,使浪的方向变得不再确定。当高潮来临时,犹如峡口怒吼,分不出是谁的声音。在一片混乱中,海水与沙滩划出了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以垃圾为主。世界重新恢复平衡,仿佛从未彼此争夺、啃食和伤害过。下一场浪或将如期而至,会带来更多的垃圾还是死掉的生物,谁也不敢判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