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缘分才能使人和书相遇。这句话越来越让我信服。回忆十多年前,小宝递给我一本德语小书《Siddhartha》,然而我却从未翻开一页。可是,最近我在刷手机时看到一句话出自《悉达多》,几个晚上我便看完了中文和原版。一个锦衣玉食的王子为了求道而放弃红尘,这是大家熟知的佛祖故事,然而,黑塞创造了另一个悉达多,一个一无所有的苦行僧为了求道而再入红尘,沉醉于声色犬马,再在绝望中顿悟洗净铅华。这使得佛祖的求道之路变得曲折并漫长:无论是童年接受的教育还是青年时苦行僧式的修行,又或是和佛陀当面对话,都无法解释心中的疑惑。这时就需要再次步入红尘,在沉淀物质财富和追求性爱中,几近绝望时再次遇到摆渡人,参透时间的奥秘。换言之,光有求道不可取,痴迷后才能割舍,犯傻后才能顿悟。有趣的是,悉达多在人生圆满之前遇到的最后一次惑来自于亲情。他无法割舍对儿子的依恋,“幸福又绝望。” 直到孩子逃离,他追到了自己曾再次入红尘的城镇,看到了一如当年熙熙攘攘的世界,仿佛再次看到了自己,他才恍然大悟:他的愚蠢不能代替孩子未来的路程,孩子有自己的幸福和劫难,需要自己走出一条路。那时,悉达多已然出家为僧,年事已高,却仍然无法放下这份父子深情。这可能是在世缘中最难割舍的羁缘。求道者总是在否定,得道者总是在接纳。念头过于目的化,容易被眼前的当下所忽略。事实上,世间根本不存在涅槃和轮回,那些只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词语和概念,割裂了世间的繁华。因此,语言所能传达的真理只是片面的真理。相对于语言,物有更重要的地位。石头仍是石头,山河仍是山河,人仍是人,它们相互转化,这就如同世间没有绝对的圣人和恶人,没有好和坏、仁慈和卑劣、生和死,所有事物都互相交错。世上也没有时间,那只不过是人所创造的概念,人们为了理解一切而创造出来的。因此,石头既是山河,又是你和我。理解世界,是思想者的工作;佛祖的工作是爱世人、爱万物、爱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身为东方人,我读到这些时无法免俗地生出一丝亲切感,难道这不是老子的齐物之说吗?从一个百年前的瑞士作家笔下,用德语诗意地表达出来的话语对我来说,有一种奇异而醉人的吸引力。这本书的英文版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版,正值六八学潮和民运期间,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一阵东方智慧的旋风。然而,正如悉达多对乔文达所说,“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可以。”在同一章中,还有这么一句:“真理的反面也是真理……可以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我不禁被这句机智的言论所吸引,仿佛真理出现在我眼前一样。如此说来,黑塞所书写的《悉达多》和我如今所写的《悉达多》,也是一个悖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