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在书里读到自己还是读黑塞。我无法不爱这本书,因为我太像莱农了,作者怎么可以把这么丑陋、自卑而真实的想法如此赤裸地写出来。
在我有记忆以来,我生命中第一个“莉拉”出现在幼儿园,一个毕业照穿挂脖连衣裙的小女孩,我也想穿挂脖连衣裙,以及摆出一个毫不在乎的态度。
第二个“莉拉”是小学时,我想亲近一个名字很美、很高挑的女孩,我想像她一样纤瘦、穿很潮的长筒袜。那时候我在网上玩游戏总是用她的名字的第二个字给自己命名,因为我觉得她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甚至我在qq邮箱漂流瓶里写我想跟一个女生做好朋友(但是她只是我的假想敌),漂流瓶回复我“同性恋”但我始终没有跟她变得亲密,我嫉妒那个被她邀请摸她的肋骨的女孩。我反复点开她的qq空间,她的空间名称我到现在还能脱口而出。她在我的整个小学的情感中都占有很大的份额。
第三个“莉拉”是初中,她很安静,好像无论是公开演讲、还是被请去喝茶,没有任何事可以伤害到她。我模仿她的字、模仿她的举动,在遇到令人焦虑的事情时我总是想象如果是她会如何应对。(所以书中,莱农用她想象中莉拉的方式去应对各种场合,莱农珍藏莉拉的信并且模仿她的写作方式,这些情节我简直看到要心慌!)
回到这本书。
我原先觉得莉拉是标题中的天才女友,因为她在莱农的视角下充满灵气、完美无瑕。这段时间谈起目标坚定、执行力强,我依然会把莉拉搬出来,莉拉是致命的诱惑和压力。但当我看到莉拉说:“我爱他超过所有人,但我更爱你。”;“但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我幡然醒悟,原来莱农也是“天才女友”,她并不是活在阴影之下的,明明只有她坚持受教育,她却觉得自己取得的成绩在莉拉的灵气对比下不值一提。莱农看不到莉拉的脆弱,她认为她坚不可摧,也许莉拉也很少暴露脆弱,她在莱农去海边度假期间经历的绝望,她避免与莱农提起;被老师以嘲讽的态度拒绝了婚礼邀请,她也选择转移话题。没有分享脆弱的友谊是缺憾的。
最后莱农走出了根深蒂固的庶民观念,她挣扎在觉醒的痛苦中,与自己青少年的信仰告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