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说,《彼得罗夫流感》这本书对我而言并不易读。因为在翻开书之前我犯了错误:摩拳擦掌,带着目的,试图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意义或价值。然而,当读了十几页之后,跟着作者细腻的笔触,我开始迷失于2007年12月末的冬夜,由着自己跟着彼得罗夫在公交车里摇摇晃晃,被冷空气刺痛干燥的咽喉,被神叨叨的达恰邻居拉到陌生人家,一路上听着酒瓶碰撞着叮叮当当。总之,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一场幻梦中,而且在不停地变幻视角。
一会儿我是彼得罗夫。在修车行遇见过的讨厌鬼家里,听着水反复滚开。在灵车里转醒,奔逃着试图回家。地铁上恼人的孩子,公交车上豪放的售票员和神经质的母亲,把自己当成瘾君子的药店服务员,都像粘在腿上鞋上那令人不悦却又甩不掉的雪水泥水。我跟着彼得罗夫认识了神秘的伊戈尔,回忆了梦幻的雪姑娘,我为儿子喜欢自己的漫画欣慰,又被儿子的老师泼了冷水。
一会儿我是彼得罗夫娜。我是看起来古板且不耐烦的图书馆员,我是为孩子唠唠叨叨的操劳母亲,我是隐藏在风衣下手法利落的杀手。喜欢读童话的是我,讨厌加班干脆怼人的是我,把蔬菜利落切块的是我,用切菜刀平复体内冷螺旋的是我。我与彼得罗夫娜一起追寻下一个目标,又盯着满是鼻血的手帕,为目标的意外死亡而哑然。
彼得罗夫外表颓废,常常被怀疑磕了药,但却做着循规蹈矩的工作,尽量避免矛盾冲突,性格敏感被动,在漫画的天地里尽情挥洒却很容易被人左右思路。亲手帮助谢尔盖结束了热烈的短暂人生,又把他的热情都扔进了垃圾桶。不知道在彼得罗夫心里,那是不是最脱离日常的一次经历。而看起来拥有最普通日常的彼得罗夫娜,却有着最偏离正常人生的经历。这一对夫妻就像两块契合的拼图,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端,打成了微妙的平衡。
整个书里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章,新年枞树联欢会。还是一个相当内向的东北孩子,里面描述的一切就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小时候。冷冽寒风肆虐的冬季,温暖燥热的室内,寂静漫长的黑夜,水声滴滴答答的老式厕所。孩子的内心充满热情幻想,但手指却连窗玻璃上的霜都难以化开。毛衣围巾总是扎脖子,帽子总是妨碍视线,妈妈和认识的阿姨聊个没完。昔年总是有联欢会,不得不穿脱厚重的衣裤,不得不淹没在孩子群里,突然就有了专属的惊喜,比如发现了雪姑娘可能是真的,因为她的手真是冷的……整个章节我是伴着毛不易的《东北民谣》读完的。不知怎的就打开了这首歌,书中的文字和耳边的旋律一起把我拽进了几十年前的梦里。
然而,最后的“雪姑娘”一章,就像一颗70年代的阿司匹林,退了烧,也把梦里的一切都打碎了。雪姑娘是真是存在的人,彼得罗夫一直不确定这个雪姑娘的年龄。伊戈尔也是真是存在的,彼得罗夫娜还以为那是个捏造的角色。流感会痊愈,梦会醒,日子还要继续。
总体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特别的阅读体验。迷迷糊糊,甚至有些头痛,仿佛也遭遇了一场流感。或许,不要试图去获得什么,任凭每个人物的情感穿过身体,也是很好的阅读经历。
另外,可能我读着头疼的原因还有一个,书的异味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大。建议再版时改进一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