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我是在歌词里对成都产生印象的。现实生活中,我没有去过成都,但是从《蓉漂记》这本书里,我慢慢了解了成都这座城。
原来漂泊一方是漂在旅途,一方是停靠港口。一方抚慰灵魂,一方安顿肉体。
《蓉漂记》里的故事,不同的是那是发生在改革开放背景下60年代在成都打拼,直至融入这个城市。或许年少时,想走出去看看世界,是出于青春懵懂,追求理想,又或者是无奈选择,生计所迫,但选择一座城市留下定居,一定是有了热爱。
其实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有这么一群人,尝试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到大一些的城市发展。大真正能留下来,融入成为当地人的,不到一半。也不一定是对梦想的不够执着,或者内心不够坚定,但一定是不够热爱。能留下的,没有点感情,无法同时容下灵魂和肉体。物质负责养肉体,那份热爱便是来填补漂起来的灵魂。
樊雄的《蓉漂记》让我回味起来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的故事。
爷爷奶奶都不是我们这里当地人,是更远的小乡村里的人。爷爷十几岁征兵就入伍了,奶奶一个人在家里,感觉日子不能这样过,于是跟随她的父亲来到了现在县城。努力靠自己改变着那个时代她的命运,终于她在这里成为工人,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爷爷复员时,也就直接落户在了这个县城。
慢慢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融入进了这个城市。
过节时,偶尔也会回老家看看,但是作为后辈,我懂他们更热爱现在的生活,对老家的惦记更多的是对那些旧时熟悉的人。
到了爸爸这一代,爸爸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城市,虽然也有各种不同的梦想,只是他更热爱这里,更热爱他的父母,他的家。
而我,也在别的城市漂过,各种这样那样的原因,我回到了家乡,但是那些漂泊的岁月是印在经历的,会在我们人生的路上有不一样的涟漪。但是因为我的父亲,我也更爱这里,我庆幸如今这个时代,即使人在十八线的城市,也可以吃到各地的美食,也可以分享各地的信息。想做的事,不再因为地域而有很大差异。
于是,在这样有热爱的小县城,我依然可以心安地做着喜欢的事。
心安处就是归处。
樊雄的《蓉漂记》便是他们这个家庭的开疆扩土者,带着他对成都的热爱,他最终留在了这里。
或者你从中,可以看到那份热爱,可不仅仅是一封40年的情书,可以表达的。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