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书里的一句话,想了想,读这样一本满是格言的书,恰好照应了这句话。
书大致分三个部分:格言、杂文、书信。分别谈谈我的意见吧。
一、断言之中的思维踪迹
其实我蛮喜欢读格言的,虽然难免笼统武断,但可以窥到思维的理路和蕴含在语言本身中的机智。常见的思路如矛盾修辞(光明寓于黑暗之类),对比(常言道……但是;……远胜于……),排比等等。
摘录几条书中我喜欢的句子。
1. 有人以为我在向他们眨眼示意,其实,我这时是要闭上自己的眼睛,避免看到他们。 评:毒舌、俏皮,有时的确如此。
2. 这时,一个满腹奇想的疯子出现了,告诉人们一个梦幻中的不同世界:那里有更有教养的人,梦见的不仅仅是降生、婚嫁与死亡。 评:现代人的自恋、自勉。
3. 那个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的人,从不播一粒种,从不砌一块砖,从不织一寸布,他只是以政治为职业。 评:职业分化嘛无可厚非,但可以骂一骂。
4. 我要避开那些不哭泣的智慧,不含笑的哲学,不在孩子面前低头的高傲。 评:认同的。智慧离不开情感力量,哲学也可以(应该本就是)很快乐,孩子不喜欢,感觉没什么好东西,但却会自诩高人一等(比如等级、专制)。
5. 他们告诉我:“如果你看到一个奴隶在睡觉,别去叫醒他,他也许正梦见自由呢。”我回答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奴隶在睡觉,把他叫醒,同他谈谈自由。” 评:希望大家醒来。
6. 禁止与宗教禁忌这两项,其危害远胜于无政府状态。 评:最近常常思考“无政府”这件事,想起《复明症漫记》中国家机器撤出城市后人们的自发行为,又对照现状,觉得的确如纪伯伦所说。
7. 法网只是用来捕捉那些犯下轻微罪行的人。 评:“王法”的时代犯下最大罪行的,偏偏是那个king。
8. 尽管我们没什么可说,没什么值得印刷出来,但是我们仍然要求言论和出版自由。 评:。
9. 你向我吹捧“折衷”的处世之道,我要对你说:“谁愿做不冷不热的温水、生死之间的颤抖或者非水非冰的果冻呢” 评:虽然果冻也不错,但是,“偏激”孕育思想,不允许偏激,就没有思想。
10. 政府为精神错乱的人造房,难道不比为神智健全的人建造疯人院要经济实惠得多吗 评:当然,他们要的是别的东西。
二、更具形态的思想
文章中有的是故事,有的是抒情散文,还有短剧本。推荐阅读《更为辽阔的大海》《苏尔班》。
前者讲“我”想在海边找一处僻静的地方,于是避开了往海里撒盐的悲观主义者、向海中扔糖的乐观主义者、将死去的小鱼投入海里的“富有同情心的傻瓜”、在沙滩上够勾勒自己的神秘之人、将海水收进瓶中的理想主义者、倾听贝壳的怀疑论者、头埋进沙中的“惧怕上帝的人”。最后“我”决定离开这里,找寻更为辽阔的大海。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觉是:他避开了所有真实的人,去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但是寻找不存在的地方,依旧是要做且一直在做的事。
《苏尔班》是一幕短剧,剧中人物应该确有其人。音乐家苏尔班和几个友人在作家优素福家中做客。聊天中,优素福讲述了苏尔班的一件轶事:一天,苏被邀请到名流举办的舞会上唱歌,但当他举目四顾,发现周围的富人只是附庸风雅并不懂艺术时,他便拒绝歌唱,离开了舞会。但出门后,他又突然拐进旁边一个他的崇拜者家中,大声歌唱起来,引得旁边名流舞会上的人涌到窗前,赞美或咒骂他。
虽然我并不觉得艺术家应享有特权,但我喜欢这个故事,它似乎在为敏感的特质赋权,为我行我素创造了一个可感的场景。为真正喜欢的人歌唱,吸引而非迎合。富人们倚窗聆听,怀着各种强烈的情感,这个场景不知为何触动了我。
三、“东方人”
纪伯伦是黎巴嫩人,在近东,距离文化上的“西方”相对更近,事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