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过高了。
首先,这本书能否被归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存在争议。因为只有最后一章涉及到了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矫正,前面的二十四章只关注外显行为,并采取了纯粹外在的矫正方式:增加或减少行为线索、切断或创造行为条件、提高或降低反应难度、提供奖赏或施加惩罚。
这些措施可能会在结果上实现目标行为的改变,但只是治标不治本。
仅关注行为的外在条件和后果,忽略了内在原因和动机,对儿童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弊端。即使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也很可能给儿童留下心理创伤。书中举例不胜枚举,如父母生二胎,老大哭闹求关注,或孩子刚开始独自睡觉时哭闹,书中建议的做法都是父母拒绝给予关注。这样做或许能停止哭闹,但却让孩子坚信自己不被爱,即使试图表达需求也得不到回应。孩子实际上需要纠正认知,相信自己被爱和安全。
作者也意识到行为矫正可能涉及的道德问题,如电击惩罚可能给行为人带来过度的痛苦,但强调的程度不够。
这本书可能符合中国人大棒加胡萝卜的教育方式,因此得到高评分。因为按照其中的理论,杨永信的疗法也有科学依据。
教育是困难的,真正愿意采取这种矫正方式的,不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其他教育者,出发点必然是关心行为人,否则也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既然有心,最好不要直接依赖外在行为矫正,而是通过调整认知解决问题。
我非常不能接受的是,行为矫正的早期证据大多来自动物实验,如猫通过食物引诱学会开门,老鼠通过电击和响铃学会躲避危险。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人类,因为人也是动物,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但这种矫正方式在监管人和行为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可疑和危险的权力关系,前者可以决定后者的条件、奖励和惩罚,后者完全被动。这种方式在短期的矫正机构中或许可行,但不适合长期的教育关系,如父母子女、老师学生。不论是期望行为还是问题行为,矫正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在借助权力进行矫正后,监管人和行为人的关系并不会结束。一旦权力关系形成,很难再扭转,并容易被滥用。长期来看,这不利于行为人的独立发展。
此外,谁有权力定义需要矫正的行为?我上高中时,学校强制要求上早自习。我完全不想上早自习,觉得一群人在一起晨读很傻,除了影响我的睡眠外,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所以我每天迟到。班主任认为这是需要矫正的行为,让我罚站。但说实话,这种惩罚对我没有效果,我依然继续迟到。当然,他可能没有读过这本书,没有尝试其他对我有效的惩罚方式。
在一个和大多数人不同、不遵守组织纪律就像犯罪的地方,我希望尽量少的家长和教师读到这本书。如果他们掌握了书中的方法,可能会有更多不快乐的孩子。
读完这本书后,我庆幸自己只想到了高中班主任的一个例子。我的父母和其他老师都充分尊重了我的认知能力,没有尝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或矫正我的行为。否则我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健康。
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教育者首先应该找到原因,了解行为人产生需求的心理动机,并提供帮助,而不仅仅是切断条件和提供奖罚。因为孩子会长大,他们必然会失去监管者。
这本书中许多需要矫正的行为都源于行为人内心的焦虑、不自信和安全感的缺失,尝试引起关注,是为了弥补这部分内心需求。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矫正行为消失后,只会在行为人内心留下更大的空洞,更容易引发问题行为,需要更多时间来填补。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但大家已经夸得很好了,所以不再赘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