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忙着赶路,未尝先生风骨。
还记得当年语文课时,背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名篇也是偶有感触,思绪顺着夏日的暖风飘散一会之后,又被拉回来死记硬背。
现在有了一定的阅历,看到叶嘉莹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真是直想频频点头称是,岁月和阅历催化后的我,跟随者叶嘉莹先生的脚步,终于能够领略到苏词的超旷和矢志流转之悲了。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我想,可能我接受的教育就是经常这样,在很多瞬间命中我吧,感谢叶先生,帮助我提前领略了许多至今未曾感悟到的瞬间。
·
有关叶嘉莹其人
这本书的内容为叶嘉莹先生的高清手稿,手稿中有许多叶先生用不同笔墨进行改动的地方,从细节中可以看出她对于文学追求严谨的态度。
叶嘉莹曾说:“我这个人什么都不会,除了喜爱诗词之外就别无所长了。”
事实上,如今已经虚年百岁的她,用这一生把喜爱诗词做到了极致。
她对苏词的见解偏僻入理,还有许多深度分析和其他注明词作人的对比介绍。著有《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唐宋词十七讲》《中国词学的现代观》等,打算日后得空也观摩一番。
·
三读苏轼词|三论苏轼词
阅读完珍藏手稿后,我又复读了内容一致但更易阅读的版本最后详读了一遍注释,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论:主要讲苏轼词的缘起。这其中不免涉及柳永的影响和其自有的独特风格,为宋词的旷达开拓出一番新的境地。
第二论:主要讲苏轼之词的特点。以超旷为主调,但又饱含其天性中的用世之志意。
第三论:重点讲苏词音律之美。苏轼有不合一般外表格律之处,却有其自己所掌握的韵律之美的基本质素。
全文不止适合热爱苏轼词的读者,也适合喜爱作诗的诗友们,专业性的知识能够帮他们在诗词中树立更好的个人特点。
·
“英雄既足以创造时势,时势也可以成就英雄。在词的发展史中,苏轼就正是这样一位天性中既具有独特之禀赋,又生当北宋词坛之盛世,虽然仅以余力为词,而却终于为五代以来一直被目为艳科的小词,开拓出了一片高远广大之新天地的重要的作者。”
年少时无知,对于许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觉,和对苏轼词的感觉一样。
可能再过几十年,到了和叶嘉莹先生一样的年纪,又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