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叫醒孩子,她睁开眼说:“妈妈,帮我拿一下衣服。”
我温柔地看着她:“宝贝,你可以自己拿哦。”
孩子有些不高兴:“你帮我拿一下嘛,我不想动!”
我亲亲她的额头,保持温柔:“你自己拿吧,你是大孩子了,可以安排自己想穿的衣服。”
孩子彻底不高兴了:“不,我就要你帮我拿。”
我转身离开房间,并且告诉她:“妈妈要去忙自己的事了,你知道的,早上的时间很紧张。”
在卫生间里,我忙碌着自己的洗漱,听到房间里传来孩子的哭闹:“你为什么不帮我我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我的手不够拿!”
听到孩子哭,我差点有些不稳定,想到《孩子,挑战》这本书里讲到的,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并且学会对自己负责,我的内心安稳了下来。
孩子继续在房间里哭闹,我知道这是她在表达她的情绪,我给她空间,允许她的情绪流动。
接着,我听到她的哭声小了,然后有衣柜打开的声音,等我走进房间的时候,看到她正在衣柜里找衣服,一看到我来了,她的动作就大了,而且把衣柜里的衣服扔到了地上。
哈,这简直就跟书里讲的一模一样——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目的:孩子这是想引起我的注意,如果我发火了,那么她希望我帮她找衣服,并且以后都是我帮她的目的就达到了,即使这个目的可能会用她挨一顿骂来达成。
很多妈妈看到孩子把衣柜弄得一团乱,一般都会发火,甚至会打或骂一顿孩子,但是会自己再把孩子的衣服找到,拿给她。也有的妈妈会叹口气说:“还是我来吧,等你长大些再自己拿衣服,收拾衣柜吧。”
无论是哪种行为,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在进行一场权力争斗,而且最终结果都是:孩子用不正确的方式赢。于是,我决定不卷入这场战争。
我对孩子说:“看来你很生气,同时你的衣服也确实不好找,不过我相信你能找到你想穿的衣服的。”说话的同时,我微笑着,语气平静,并没有停下自己手中的事。
一会儿,孩子穿戴整齐的走出了房间,并且脸上带着一种成功的快乐,情绪也稳定了下来。
我偷偷地到房间看了看衣柜,刚才扔了一地的衣服已经收回了衣柜,但是打开衣柜门,里面还是一团乱。我决定保持沉默。
吃饭的时候,孩子说:“妈妈,我不会收拾,衣柜很乱。”
我回答她:“那可是你的衣柜,你可以自己安排,如果你需要妈妈教你收拾,我很乐意指导你,这样你以后就会收拾了。”
这一次,我又没有让孩子得逞。但第二天早上,孩子醒了以后就不再嚷嚷着要我找衣服,而是自己主动找衣服。让孩子对自己的衣柜负责,这一次挑战,我们算是顺利的完成了。
这样的生活场景有很多,为什么有时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有时对孩子颐指气使这里面可能就是我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词:与孩子合作。
《孩子,挑战》这本被誉为“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的育儿宝典里就很强调一点:合作。
父母与孩子是平等关系,既不是父母利用自身的优势,用过度关注或是过度保护,以及奖励来溺爱孩子;也不是用冷漠,批评或是惩罚来控制孩子。而是用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与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将著名心理学家何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儿童发展领域的开创者。书里运用了非常多的心理学原理进行理论指导,但又都落脚在孩子的日常行为当中。
读者在看本书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这是一本很深奥的心理学书籍,而是在看到一个个案例的时候会惊呼:“我家孩子也这样!要是早看过这本书,我就知道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了,我会处理得更好,我和孩子之间就会少很多冲突,而多些温情了。”
是的,这本书之所以被誉为育儿宝典,就在于作者将心理知识都融入了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孩子那些不当的行为中看到他们的“不当目标”:
(1)渴望得到过度关注
(2)寻求权力
(3)寻求报复
(4)脱离现有环境
当我们看到孩子行为-心理的这些发展过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