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这本《围城》是16年前高中时买的。近来读完同系列的《洗澡》,就顺便把《围城》也取出来又看了一遍。
相比于《洗澡》,《围城》里人物的刻画更立体也更现实。许彦成和姚宓两个角色好得“只应天上有”,所以读来虽然快意恩仇,但知道大概率只是一个故事。《围城》里的情节不复杂,但讲得极为仔细,勾心斗角,逢场作戏,家中龃龉,种种就好像是真人实事,有时也跟着烦闷起来。就像真实生活里一样,总免不了烦心。高中时看书更关注情节,所以那时看这本书着实有些勉强,总觉得故事好没意思。有人说《围城》的好处是里面夹的议论,高中时这些大多一目十行地扫过,这次读来,深以为然。
书后附了杨绛写的后记,很有意思。大篇幅在写钱钟书的痴气,几十岁的年纪却仍然像个孩子。但如果钱钟书真是如此天真,《围城》里那些好像真实存在的种种算计又从何而来呢?作者必然是洞悉了这些,才能刻画得如此到位。所以钱钟书即使不世故,也必然是知世故的。但在杨绛眼里,他还是那个满身痴气的钟书呀,不仅这篇后记里这样写,《我们仨》里也是这样写的。在她的笔下,钟书永远都像孩子一般痴得可爱。读来总想落泪,杨绛一辈子都欢欢喜喜爱着她的钟书,大概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看他永远像孩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