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会感到困难,因为作者的学识广度和深度令人震惊。他轻松地进行跨学科研究,最明显的体现是通过经济学的视角解读社会学现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非常有创意。然而,这本书由于成书时间较早,对于苏联的教育制度等内容已经有些陈旧,读者需要具备辨别和理解的能力。
第一章的论述内容很复杂,但其表达意思很简单。该章的目的是割裂教育和技术的关系,推翻将教育与技术挂钩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通过教育获得卓越技术、通过技术获得高薪只是一种幻象。一方面,技术并不是待遇的决定性因素,各种抽象的社会资源往往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根据数据支持,教育的内容与技术无关,技术通常是在工作中习得的。因此,技术管治只是一种社会上升的幻象。
第二章是阅读难度最大的一章。从经济学的视角解读文凭,将文凭视为一种商品。作者认为文凭内卷是一种教育领域的通货膨胀,文凭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单位中被接受,是因为教育中附加了各种隐形的价值,使之成为流通的硬通货。
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历史的起源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美国教育实际上是昂撒族群(Anglo-Saxons)维持身份的方式。这些方式包括通过教育内容的确定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意识,实现族群同化和壮大自身群体的目标。同时,通过教育形式灌输新教克制的思想,进而对其他族群的宗教文化等产生影响。还通过设立大学等方式,为上层阶级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并取代了宗教文化。作者明确指出,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其他族群并不重视教育,更加注重技术所以没有人在意文凭。但是通过国家义务教育法等强制手段,教育和技术的挂钩成为一种假象,并将教育设定为衡量价值的垄断标准,形成了教育领域的托拉斯。昂撒族群要保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他们的文化特权与这些利益紧密绑定在一起。
最后两章的重点是作者提出的设想,与前两章彻底解构的文风相似。作者提出的构想非常激进,同时也非常理想化。作者主张彻底打破文凭衡量机制(文凭废除主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法律等强制手段,禁止任何单位将文凭作为门槛,并将其视为歧视行为。取消文凭衡量有两个好处,一是学校可以继续存在,文化水平也不会受到影响(与教育无用论不同)。二是可以克服经济不平等和阶级固化。作者也坦言这样的设想可能很难实现,但他认为轻微的改革无法扭转教育变异的过程。只有当文凭泡沫破灭、社会风气突然转变、价值观崩溃、学生和群体规模与经济分配出现严重不平衡,并出现新的替代性评判机制时,他的设想才能发挥作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