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7月26日,《长安三万里》的票房已经超过13亿元,引起了观影热潮。
暑假带着孩子去电影院观影,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竟然没有要求吃爆米花。
观影结束后,孩子问我,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洛阳,为什么电影里说在长安呢?我对这个细节记忆有些模糊,是否真的如此?有证据吗?
孩子说,《语文书里的大诗人》里是这样说的。
我回去查看了相关章节,果然如此。在出版面向中小学生的书籍时,审核过程是非常严谨的。如果书和电影有差异,往往是因为电影出于情节需要,自行改动了某些细节。
看来,如果要让孩子接受更准确的知识点,还是以阅读为主比较合适。
许多影视剧为了达到其目的,可能会牺牲历史资料,或者想煽动观众的情感,或者想再现艺术氛围。
《语文书里的大诗人》这套书目前已经出版了两辑六本,介绍了在小学语文书中经常出现的六位诗人,分别是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昌龄和白居易。
这套书专门为小学生编写,语言通俗易懂,还配有彩色插图,让诗人的生平和作品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阅读时,既能感受到诗人在各种环境下的境遇,也能理解诗人们真实的情感。通过阅读作品,读者能够想象当时的情景,获得共鸣,这对于后人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李白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长安三万里》对他的性格也进行了一定的塑造。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李白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和孩子严肃地讨论过这个问题,一致认为,以书为主、以史料为主,具有可考证性的知识点才能经受住考验。
再举一个例子,《长安三万里》将杜甫塑造得开朗、乐观,充满正能量,这当然讨好观众。但是史书上记载的杜甫的性格与电影中的不同。
《旧唐书》中提到,“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新唐书》概括杜甫是“褊躁傲诞”。两本唐史中都提到了“褊躁”的性格特点,这意味着他的性格比较急躁,这个记录恐怕是不虚的。
因此,带孩子欣赏电影或者在家追剧时,特别是涉及历史题材时,还是要提醒孩子要小心。许多影视剧中的情节并不一定是史料中记载的,往往是编剧根据前后故事情节改动的。
还是和孩子一起读《语文书里的大诗人》吧!只有真正理解了诗人,才能理解诗,读懂了诗之后,我们才能将其中的内涵深深地铭记在脑海中,从诗中衍生出更多丰富的情景,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