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日常生活的故事,讲述的正是小老百姓如何运用自身的创造性来经历近代中国的风云巨变。”——《霓虹灯外》
我记得这本书是大一的近现代史田老师结课时送给同学们的,两年来一直没有兴趣打开它,主要是因为我从未去过上海,对上海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最近无意中翻开这本书,想随便读读却被吸引住了。
20世纪初的上海不论是现代化还是学习西方文化,都在整个中国一马当先。就像作者所描述的,上海就像是一座独立于中国旧社会之外的城市。通过深入研究,作者从城乡关系、西方化和保留传统以及商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再现了民国上海社会的复杂性。他的研究对象是近代上海初期移民和民国时期的小市民的生活,其中几乎所有场景都能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找到相应的影子,让人读起来颇有感触。
我读到了许多小市民们一边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一边努力保留传统习俗的故事。例如,居民为了在拥挤的空间中节省住房空间,将马桶摆放在楼梯下的三角空间,这让我想起自家老家也有类似的三角空间下的“马桶”。我从小到大只在自家见过,没想到这种习俗还在许多家庭中保留着。
另外,即使国民政府颁布废旧历,使用公历后,上海市民依然坚持过旧历的生日和节日。国民政府见状,也选择了旧历和公历一起使用,这样的传统文化一直保留至今。
还有,民国上海很多人会在路边摆摊剃头。虽然这让人觉得有些不够体面,但的确很便宜。在我小时候所在的乡镇,也有少数坚持这样服务的老人。每次只需花费5元(甚至更少)。不知道在发廊盛行的现在,这样的摊子还是否存在。
另外一个例子是民国上海弄堂里的书摊,这让我想起村里学堂的一个图书间,那里摆放着大人捐赠和购置的图书。不同之处在于学堂里的图书是免费阅读的,读完后归还给老师就好。无论如何,这两种情况都是小孩子们接触图书的起点。我还记得小时候和朋友一起借阅的《一千零一夜》漫画版和金庸的《雪山飞狐》,当时觉得书厚得不得了,但是我非常着迷!
总之,作者在这本书中引用了许多资料,运用研究和近代作家的文字生动地介绍了近代上海市民的生活。其中特别有趣的是一些作家的文字配上作者的文字,让人笑翻了!
另外,我相信作者是鲁迅的忠实读者,因为整本书里提到鲁迅的次数太多了,哈哈哈!作者最后一段文字也很值得深思:他们意识到过去几十年所谴责和否定的是一种生机勃勃、包容一切的文化。我们曾经勇敢地谴责革命前的旧事物,而现在党的现代蓝图将在很大程度上带来充满活力的中国传统主义的复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