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我读过一些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狄更斯系列和雨果的小说,还有像《百年孤独》那样的魔幻超现实风格的小说。这些小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余味悠长、拍案叫绝的感觉,特别是狄更斯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深入人心。
但是后来我发现,即使是我最喜欢的小说,读完后不久我就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所有的感受只能归结为“印象深刻”。我想复述狄更斯是如何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只能说:“请参考原著”。
为了在我的思想之河中留下书籍阅读的痕迹,我开始写读书笔记,试图还原并记住我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我写了很多笔记,以为自己终于在阅读中有所收获,但每当我打开一篇空白文档时,我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写。
我的大脑似乎被封印了,我看过的书和写过的字似乎都成了过眼云烟,总之,它们很难与我急需完成一篇文章的心灵产生任何共鸣。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智慧外脑》这本书上有一句话: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使用知识,只有通过使用知识才能产生价值。
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我记的那些笔记,在记完之后就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里,即使我将其记成读书笔记,它们也只是在写的那一刻唤醒了一些知识,然后我就将它们抛之脑后,或者可以说那些书籍和知识抛弃了我。
因为我从来没有使用过知识,更谈不上管理知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智慧外脑》告诉我,首先要学会将知识复用。
知识复用简单来说,就是将你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你使用的次数越多,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越深,你掌握的知识与外界的联系也就越频繁,这样被使用起来的知识很难被遗忘。
去年我报了一些关于青春期孩子教育的课程,每次上课我都觉得必须拿起笔和本子做好笔记,生怕错过老师讲的重要沟通技巧。我设定的目标是在一星期内将课程听完。
听了一大半课程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只是匆匆忙忙地听课而已,却忘记了应该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与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沟通问题。
结果是,我听了我的课程,但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我们家还是时不时地发生争吵。我终于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所在,我开始运用记录下来的沟通技巧与孩子进行沟通。
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真实场景中,知识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然后,可以建立一个知识管理动力圈,具体定位和管理自己的知识,关注当下,也着眼未来。
具体来说,当你试图建立这个圈子时,可以从“我是谁——成为谁——为了谁”三个步骤入手。
“我是谁”就是认清自己,明白在当前阶段必须掌握哪些知识才能让自己生存并过得更好。“成为谁”是着眼未来,即如果要成为你未来1年、5年、10年后的那个人,你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为了谁”是指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能为哪些人或群体提供价值。
当你努力打造好自己的“知识管理动力圈”后,你就能够发现人生中最适合你的道路,并运用自己的知识走得更坚定从容。
最后,要成为自己的教练,人生的道路很长,要努力培养内在动力,主动思考并规划自己的人生。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分析现状、做出选择、坚定意愿”来实现,这个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知识更新迭代。
释若老师的《智慧外脑》一书有一个副标题: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成为这样的人离不开知识的管理,而知识只有在使用的时刻才能发挥价值。所以我们要学会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外面的世界发生联系,这不仅是知识的复用,也是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打造自己的“知识管理动力圈”来确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效管理我们已经拥有和待掌握的知识。
只有做到以上这些,你才能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