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学习的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看着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觉得非常有用,存下来。听别人的讲座觉得非常棒,做一些笔记。看了短视频觉得某大佬说的话简直就是说给你听的,保存保存。
生活中我们随手一点的收藏,还有类似于这种存储的动作,我们做的太多了。而且相信未来,还会不断的做这样的操作,并且乐此不疲。因为当我们接收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大脑会产生爽感。有种我已经掌握了秘诀的错觉。
但是,这就像你不断的往衣柜里添着衣服,却从来都不去看衣柜的结构,譬如,你缺什么衣服日常最经常出现在哪些场合久久之,某天,你打开衣柜,相信里面定是一片狼藉。
《智慧外脑》这本书告诉我们,用知识网格管理碎片知识,和时间做朋友。每个记录在案的知识点都会在连接状态下诠释“少即是多”的真谛。这就意味着你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衣服,但是你可以盘活整个衣柜。
本书的作者释若老师是"公式写作"及"知识网格化管理"发起人,有情怀的写作教练、知识管理教练,他曾帮助大量书友高效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开启读书写作变现之路,一名新媒体平台签约作者。著有《写作公式:新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发表长篇小说《成长》以及诗词、散文百余篇,编写电视栏目剧本、舞台剧本、宣传教育类视频剧本数十个。而这本《智慧外脑》也是一经出版,就在各类平台大获好评。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本偏学术但又可以让普通人应用于日常实践的书如何教我们用知识网格管理碎片化知识的。
先说一下什么是知识网络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把知识纳入系统中。而这知识和体系的搭建都和你个人息息相关。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碎片化知识进行网格化管理?因为没有被充分使用的知识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连接失效: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有斜杠的能力,也就是跨学科解决事情的能力。这意味着这个人串接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而我们普通人存储的知识之间是没有联系的,都是孤立的存在。 二、存储无序:很像一直向仓库里放东西,但从来没有盘点过,究竟仓库里有什么品类的物品,以至于下次可能又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在写一篇论文,突然想到好像以前看过类似的观点或者是关联文献。可现在怎么也找不到出处了,这是典型的调取失败,等于当初存储的知识没有被很快速的利用起来。
为什么我们要建立知识网格化的管理模型?最直接的回答是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解决之后,达成的结果是建立有效连接,精准适配高效复用。
我们如何才能够拥有这样的技能?首先,我们要树立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理念,认清使用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本质,快速构建连接为中心的个人知识系统,形成以思考为漩涡的个人知识网络。下面我们一一来说。
一、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理念。也就是说个人知识管理实际上是围绕个人的成长目标进行的一系列的决策活动。所以,碎片化知识整理的前提是,需要想清楚,你要用它来做什么。
二、构建以连接为中心的个人知识体系。 方法是: 第一,有选择的获取知识,通过知识获取四象限法则帮你达成目标。 日常应用: 第二、按使用场景存储知识。配套的辅助三问: 1.如果早点得到材料,我一定不会失去什么 2.保存材料,我可以立刻得到什么 3.如果分享材料,我一定会推荐给谁看
第三,用系统思维分类知识。意味着依据对象的特征,从系统整体出发,构建知识体系。 第四,获得智慧而连接知识。即要建立知识连接的底层逻辑。 第五,围绕主题调度知识。即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需要明确目标 第六,紧盯效益复用知识。即学习了领域知识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知识复用。比如做课程,短视频,演讲等
三、形成以思考为漩涡的知识网络。就像前面所说,碎片化知识的收集不是根本,而是把思考贯穿于知识积累的全过程,知识网络才能真正为你所用。
当我们把整本书的脉络梳理清楚之后,再配合书的第7章,相关软件的使用,把知识网格化的模型加以实践。就是在原有仓库中,重新创建出一片有秩序的天地。当然整个过程,需要慢慢的梳理。最重要的是边实践边思考。
最终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的碎片化的知识,都变成了无比宝贵的财富。并且当你走通了整个的闭环之后,你也就成功搭建了你的个人知识体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