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就像池塘里的鸭子、网兜里的青鱼一样唾手可得。打开抖音、知乎、小红书等此类平台,大量的知识如漫天飞花一般涌入我们眼中,让人应接不暇。各个知识领域的博主、大V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告诉我们一些可以快速掌握的知识点。这给了我们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可以在短短的时间里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可是我却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明明自己读过了很多书,在豆瓣标记过了很多“已读”,可依然是“写作困难户”,一打开新建word文档大脑就一片空白,无处下笔。这可能无关读书的多少,而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能力。获取知识的数量和知识能发挥出的效用往往不是成正比的,知识太少则无可用,知识太多则过犹不及。如果没有很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海量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就像电影《后会无期》中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读过了很多书,却依然不会学以致用,用知识创造知识。
释若老师的这本《智慧外脑》是一本系统讲述知识管理的实用工具书,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知识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绿色的封面让人想到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林海。一棵树不足以成森林,一滴水不足以聚汪洋,只有对零零散散的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用思考和实践发动大脑的智慧,才能让我们脑中的知识构成体系,为己所用。
作者依据自己的工作学习经验整理出了知识管理的五大桎梏,即“链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本书中所论述的知识管理方法,就是作者针对这“五大桎梏”,提出的具体的解决办法。
知识管理的原理是将知识拆分成小块,分门别类地放进一个个具体的小个子里。格子里的单个知识点,就是知识净荷;分好了一个个格子,为了方便管理,我们还需要给每个格子打上属于自己的标签,这种将知识分类的标签就是元知识。不同的元知识组成知识网格,网格再组成知识系统,系统组成知识子网,最终连接成知识网络。这样,聚沙成塔,我们就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不同的知识点住在自己的小格子里,我们可以通过元知识搜索到它们;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可以靠着相同的元知识标签构成连接,这样我们在需要查看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些链接找到其他的类似知识点,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需要写作素材的时候,也可以快速找到之前积累过的案例。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收纳技巧,我们可以把衣物按照不同色系、不同季节分类存放,这样既方便管理,又一目了然,而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衣服。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值得我们学习,一种是读了万卷书的人,另一种是只读一本书的人。”释若老师在书中这样写到。读了“万卷书”的人是通才,只读一本书的人是专才。如果我们没有做一个通才的能力,那就不妨静下心来,做一个专才。
首先,在做知识管理网格化之前,我们需要认真筛选即将被放进网格里的知识。搭建个人知识体系和盖房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的人喜欢青瓦白墙的江南风情,有的人喜欢线条简约的现代主义风格,有的人喜欢红瓦坡顶的青绿园林。因为每个人的述求不尽相同,所以需要的建筑材料也不同。甲之蜜糖,彼之砒霜,对别人来说非常需要积累的知识点对自己却不一定有用。所以在积累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去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而不是看到知识点就一股脑儿地放进自己的知识网格里。大到人生目标,小到短期的工作、生活目标,我们可以依从结果导向的思维来确定自己的需求。在定下一个确定的目标后,按切身需求学习、积累知识。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知识的积累,知识体系的搭建、管理,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释若老师的这本《智慧外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会人系统地搭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做一个更博学的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