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很多家长都迫切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总想快速找到灵丹妙药,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然而孩子的成绩却依然垫底。其实,想让孩子爱上学习,从学渣变成学霸,并不需要家长四处找方法,只需要做对这一件事,那就是:让孩子不讨厌学习。
当一个孩子讨厌学习时,即便再聪明,父母为他报再多补习班,也不会有好的成绩。在《爱与自由》中,作者张宏涛也说:“就孩子的学习而言,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成绩提升最快的捷径。我想起我家孩子小学时成绩很差,到了小升初时语数英三门都只有20几分,入学考试全校500个人,他排到了460名左右。看到这个成绩之后对我打击还是很大的,我在想:孩子看着也不笨啊,为什么会考这么差呢?尤其是语文不应该只有20几分,何况他在小学时还代表学校去参加市诗词大会通过了复赛,进入了决赛。
孩子反常的成绩也让我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想到自己平时对孩子说的话,大概都只是一种模式:你怎么这么笨,我咋生了你这样天天不学习的孩子,你看你都废柴成什么样了。当时的我很愚昧,以为用这样刺激性的语言,只是为了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动力,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可能就会好好学习了。
读过《爱与自由》之后,我跟随着张宏涛老师的思路,“十二岁之前,最影响孩子学习的,是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孩子在十二岁之前,我每天都早出晚归的上班,整个人被生活和压力挫败得没有一丝活力,对孩子一开口非打即骂,要么就是各种惩罚。现在想来,我就是张老师书中所写的那个“愚蠢家长”,发现孩子不学习不写作业,立刻会勃然大怒,先打一顿再说。结果孩子表面上顺从了,但行动上还是我行我素。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先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才能有归属感、爱、尊重、认知和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我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虽然保障了孩子的基本衣食住行需求,但从来没有给过他安全感,也没有认可和真心欣赏过孩子。孩子每天被我的批评和唠叨所包围,只想逃离这个家庭,摆脱我的掌控,所以才会出现放学不回家,作业不写的对抗。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别提归属感和感知被爱的能力,尊重、思维认知和自我实现更是不可能。
在孩子讨厌学习的问题上,家长往往只看到学渣的结果,却从来没有反省过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学渣,孩子的内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匮乏,他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尊重与理解。当我明白这些道理时,我从管住自己的嘴开始,停止批评和打骂,学会跟孩子道歉。
慢慢地,孩子愿意跟我说他的心里话,他告诉我,不愿意学习是因为即便好好学了也会被打骂,干脆就不想学了。原来,父母以为“为了你好”的用心良苦,才是阻碍孩子成为学霸路上的绊脚石。
后来,我再也不批评孩子,而是用心发现他身上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果孩子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年级排名460名一跃成为年级前30名。这半年里,我除了教他写作文外,对他的学习事情完全不干涉。在没有报任何补习班的前提下,孩子也完成了学渣到学霸的转变,之后三年的成绩都保持在年级前10-20名。
我只改变了我的态度,把从打骂教育变成了赞赏和欣赏的态度,孩子就在自由和爱的环境中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大部分父母只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这些话是毫无效果的,而如果能观察孩子并倾听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爱的是他本人而不是他的成绩,那么当父母放下说教、放下批评、放下谩骂、放下焦虑,平等与孩子交流时,就是给孩子解开束缚的时候,也是良性交流的开始。
当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赞扬、肯定和欣赏时,他才拥有了自信和自由,才能更有活力和灵性。反而是越催促孩子,他做任何事都会很慢,甚至干脆不做。频繁催促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父母对抗,扼杀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只有无条件的爱,不把“听话”和“好成绩”孩子反而会给我们超乎意料的惊喜。《爱与自由》中提供的父母必修的16堂课,也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