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说:现实世界中,几乎每个被指控的人都是罪有应得的。”
爽剧情节看多了,律师跟神探一般东跑西跑去查案、翻案,反转又反转;这可能真的只存在于电影或者小说里面。但这本小说不一样,它很平淡,被告自然是应该被定罪的。要是期待一些和简介中被告自己声称的无罪情节,可能很难在这本书深钻下去。
要说一个有趣的点,便是全书非以“上帝视角”叙述,而是以一个“第三者”——年迈的辩护律师的儿子来出发的。“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不懂法律,不参与庭审。但是我又像父亲的助手一般,处处都在。父亲没法开车了,自然承担了司机这个重任。观看庭审,以作家身份之便了解了哈维,为八旬老父亲跑腿各种需要用到电子化的琐事。当中也令人羡慕他们文绉绉又相互扶持的家庭关系~因为“我”没法直接参与,“我”的关于案件的信息都是从别人口中所拼砌起来的,并且在休庭时间,“我”也拥有了更多自己的生活。与妻子相处、在茶馆、与文字相逢......这些关于“我”的描写,看似冗余,但其实是组成一个“人”、一本书的要素。“我”是一名作家,好像不再写东西了,但我总是文绉绉的。总而言之,不跌宕,但真实;不可否认,最抓人眼球的,还是还原案件的当晚。
另一个可圈可点的要素便是女孩的身世和国籍。在阅读期间,我也曾表达过这本书有点“普通”了。没有特殊年代时代背景的加持(笔者偏爱如二战等时期的作品,就如《雪落香杉树》),它就是一本十分“普通”的美国小说(惯有的现代美国小说风格)。但后面,说到阿贝巴(我怀疑了好几次这个名字是不是书的印刷错误)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小孩时,又为这本书抓回点风采。阿贝巴虽然童年过得颠沛流离,但不难发现是个聪明、有主见、懂事并且期待幸福的女孩。她好像并不那么向往美国,小女孩向往的是可以上学、可以和同龄小孩一起玩耍的生活而已。但偏偏哈维夫妇把这个与大家一样、头上长满虱子的孩子领走了。他们的家庭,不由让我想到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家庭,都是疯狂的原教旨主义。而死去的阿贝巴,便是那个没办法飞往她的山的、被囚禁的女孩。她没被驯服,她不妥协,她有是非判断能力,也造成了她的悲剧。
最令我动容的,是阿贝巴和姐妹们的感情。说是姐妹,不如说她和丽贝卡是亲密的同龄朋友。丽贝卡,又是一个有可能飞往她的山的女孩(当然在父母被捕后,她有机会了)。丽贝卡和她的兄弟姐妹们一样无法反抗父母,但偷吃过饼干的她们,和她的兄弟总是不一样的!曾经就每日豆瓣一篇推文和朋友聊到过,由于女孩子心思更细腻,才容易反思生活的各种。而男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下意识的,所以家庭教育对男孩子来说是更重要的。男孩子要好好教!但明显,哈维家的儿子......无法理解,18岁的大男孩,明明都能在外当兵了,在家还如傀儡一般。
法官说得对,哈维夫妇在审判后应该还存有被害妄想的,理由是他们觉得自己深爱着孩子。哈哈!这场审判,输得好。也感谢八旬老父亲的付出,这个律师生涯,尽管输多赢少,但是仍然不妨碍他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好律师。
(ps:小说真的很美国,读的时候想起了《后翼弃兵》《杀死一只知更鸟》《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pps:谢谢豆瓣鉴书团、铁葫芦的赠书,好久没写这么多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