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莫言,只知道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以及擅长描写(也有说夸大)农村底层悲惨的生活。
名字起得很与众不同(花里胡哨),能把书名这样命名的,作者本人大概也并非俗类(善茬)。
看前言时,作者说了2点记忆犹新,一是本书是献给他的母亲的,哪怕书中的母亲是多么不堪;二是书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明显的善恶界限。
对于第一点,我表示认同,书中刻画了一个历经磨难,为子女操碎心的母亲形象;第二点却不敢认同,书中一部分人是亦善亦恶,出现的更多的似乎是纯粹的恶人恶行。
言归正传,书很长,像长篇一样长,莫言在前言放出豪言,在长篇没落的岁月里,要为长篇争口气,作一篇长篇,不特意为长而长,而是因为故事长而长。书中出现的人物不少,但是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却并不多,仅有3人:上官金童母亲的艰苦形象也深入人心,本书刻画最深刻的或者说让我最想看的人,却是司马库,也许司马库就是前言中说的半善半恶,外地入侵时能组织人马上前线抗战,内战时又组织返乡团杀回村,为了“母亲”孩子一帮人又能挺声而出自首,男人的勇敢和骨气在他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并且留下了一脉相承的小机灵鬼“司马粮”。其他的人物虽然也不少,7个姐姐、沙月亮、鲁政委、马牧师、鸟儿韩等等,但是回想他们的故事,只能想起来那么难得的一两件支离破碎的事情,更多的情结需要自己来脑补,所有的人物就像最开头上官父子的突然离去一样,没有留下什么痕迹。问题就在于作者着了太多的笔墨在周围景物和细节描写上(个人感觉对讲故事的故事核心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本身缺乏了扩充,比如大姐的来回反转比较多,人物相对饱满;二姐莫名地跟着司马库走了,然后享受繁华突然间又没了,人物形象就是司马库的小姨太;四姐在离家牺牲的那一刻之后,就仅有牺牲人物的那可怜的单薄形象;说起五姐,除了与鲁政委好上的那一段描述,在教堂宣唱二刀毛歌之外,性格特征似乎其实也很单薄;六姐和七姐,同样没有丰满的人物特点,六姐除了那对最美的鸽子外,没有什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七姐出场时还带着几分桀骜,后来再坚强的人也硬不过肚子,除了用罪恶把美好踩在脚下,也缺乏更进一步的人物性格形象描写,或者说,这本书只是被我误以为是写上官鲁氏和她的子女,其实并不是,几个女儿也只是作为配角存在一般。
人物单薄势必造成了故事的单薄和支离破碎,两者也互为前置,书中往往在大量的环境和细节描写过后,对推动故事的情节仅仅那么一帧带过,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看的《伤心太平洋》这首mtv的感受,没有完整的故事链条和故事细节,只有一幕幕的场景表现,但是阅读并不同于观影,也许这本书更偏向于一幕幕表演的舞台剧。
长篇很长,故事很短。从抗日战争写到了改革开放,生活在当今衣食无忧的时代,看着上官家几次粮荒,心中也泛起一阵莫名的恐慌,如果我们碰到粮荒的时代,是否也将一样的狼狈不堪;如果我们碰到战乱的时代,是否也将一样的命如草芥;如果我们碰到荒诞的时代,是否也将一样的麻木荒诞。
也挺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没有一定的人生信仰和支撑,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为美女而死,重于泰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