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张謇先生在江海大地兴办教育,发展实业,把南通建设成为全国的模范县。百余年后,在西部边陲的新疆伊宁县,南通援疆工作组再次发扬謇公“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让原本闭塞落后的伊宁小城,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本书开篇即从“教育援疆”入手。在南通援疆工作组到来之前,伊宁的教育长时间在低谷徘徊,师资和生源都处在流失状态。而南通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均属全国前列。
南通援疆工作组通过细致的摸排调查,启动了“百名南通名师进伊宁行动”,并通过设立南通的“伊宁班”和伊宁的“南通班”等试点工作,让伊宁的教育快速步入上升渠道。短短两三年时间,伊宁二中的本科达线率实现翻番,更多的新疆孩子走进了211、985等重点高校,他们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南通的教育援疆,没有仅仅停留在应试层面,还努力帮助孩子们实现人文视野的拓展。“让阅读照亮边疆孩子的未来”——100万册图书爱心征集活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南通所辖各市(县、区)的中小学积极响应号召,一共征集了百万册图书,定向捐赠给伊宁县的中小学,让伊宁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图书馆,每一个班级的教室后面,都有了自己的图书角。
而且,图书的捐赠也没有流于形式。捐赠的图书除了一部分是新购的,还有很多是学生自己的藏书。活动组织方鼓励学生留下捐赠者的联系方式,并在书页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由此而衍生出的“两地共读一本书”活动,成为孩子们共同交流的纽带。南通和伊宁两地的孩子,因书而结缘,这些别样的体验,都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很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们走进了我的心灵”。伊宁班学生的诗句,正是南通“教育援疆”的最好注脚。
从教育援疆,到医疗援疆,再到产业援疆,南通援疆工作组一点一滴改变着伊宁的面貌。时任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的张华,创造性地将“产业援疆”蝶变为“产业合作”,为伊宁的发展谱写了新篇。
正如本书序言中提到的,“援疆不是简单地上几个项目,根本上是努力使伊宁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赶上现代文明的发展。”由张华主导发起的伊宁县纺织产业园,正是实现东西部产业合作,加速伊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南通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年销售近3000亿元。与南通比起来,伊宁在土地资源、产业政策、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具备明显的后发优势,承接南通的纺织产业转移,不仅能为纺织企业提高20%左右的规模利润,还能吸纳伊宁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工资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知易行难。一个产业园从无到有,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其间有疫情造成的工期延宕,有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拉锯式谈判,有高层领导不信任的当众发难。即便建成投产,仍要应对各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局面,其中也不乏企业水土不服投资失败的案例。
不过,伊宁县纺织产业园终究是踩准了产业转移的大势,再加上园区因地制宜的精细化管理,产业园的地区带动效应显著。
2017年8月15日,先期建成的家纺服装产业园开园,吸引了本地近2000人就业,其中99%是伊宁县的少数名族农牧民,女性占95%以上。那些原本在家里烧饭、奶孩子的“散养”女人,摇身一变成为新一代的纺织产业工人,她们也因此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家庭地位。工厂的生活,让她们“习惯了使用抽水马桶、太阳能和电热水器”,“已经不习惯接受山乡毡房的生活起居方式了”。现代文明,就这样浸润了伊宁农牧民的生活。
时至今日,伊宁县纺织产业园已同时挂牌伊犁(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园、江苏援疆(南通)产业园,伊宁县千亿级纺织产业园也正式启动,全面建成之后,这里将成为伊犁州最大的就业基地、新疆地区最大的产业援疆基地、全国最大的家纺坯布生产基地。
张謇先生曾经说过,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南通援疆工作组的伊宁实践,无疑是对张謇精神最好的诠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