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新书也是最后一本书,花了四个工作日的晚上慢慢看完了。当时喜欢坂本龙一的原因是觉得他的音乐很干净,后来发现音乐如其人,教授本人也很直白,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于是难得撇开了粉作品不粉创作者的原则,喜欢上了教授本人。
延续了《音乐即自由》的随笔风格,教授吐槽这个世界的同时连自己都不放过,因此可以得出这本书并不是由谁代笔而是真的是“坂本龙一”写的“日记”。在书里,教授写疫情下的生活、读的书,治疗癌症时做的各种尝试,以及在某年某月某日突然喜欢上了曾经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在某个过程中又有什么做新作品的想法,如何去实施,并完成一个装置艺术。我一边看一遍记我刚兴趣的东西,等到看完的时候发现自己记了满满一页又翻半页。我常常被里面偶尔抱怨、吐槽和撒娇有些孩子气的教授逗得发笑,等到我反应过来他其实三月底就离开的时候,嘴角勾起的弧度突然僵住;心脏部分像是一瓣切开的柠檬,挤出很酸很酸的汁液,酸的令人浑身难受。
写总结的时候我有些无从下手,如果要详细讲讲,我或许会写上好几千字,去聊教授的感受,我和教授“对谈”的想法……但在我想将他们写出来时思绪却像是被猫咪玩弄的毛线球,在我脑袋里糊成一团浆糊。
看完书的时候我家兔和我说:“你见证了他的一生。”
我不太喜欢,也不太想用“见证”这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太草率了,如果看完一本书就是见证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授”就真的变成了一个“片面的印象”,我并不希望他就这样冻结在我的脑海里。我更愿意将这场阅读的过程称之为“一次对谈”。
因为我始终相信着阅读能够突破常规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去与一个“不存在”的人做到真正的交流。在看到本书P100页时,教授提到他在美国纽约的街头看到有人在路边演奏披头士的《Yesterday》,就像是冥冥之中的缘分,看到这页的我,音乐随机循环的曲目也正是这首歌。
(补充后续)
7月12日,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后续没有看完,于是趁着睡觉前的功夫把剩下来寥寥几页纸读完了。大晚上的抱着书嚎啕大哭,把我家猫吓得不轻,瞪着猫眼四脚朝天一脸懵逼。
三月份教授去世的时候我其实没有太难过,一方面去年12月演唱会我大概就有了预感这可能就是最后告别演唱会了;另一方面坂本龙一这个天才音乐制作人对我这个普通人而言距离实在太过遥远,即使我非常喜欢他的音乐,但他对我而言充其量只能算是熟悉的“陌生人”;等到看书的时候我也没有太大的难过,我被教授的冷幽默逗到发笑,看到最后只是胸口有些闷闷地不舒服;但或许就是因为通过文字和教授在某个维度交上“朋友”了吧,在看到后序教授真正意义上的抗癌日记和他死前是如何从容安排自己最后的工作和葬礼时,在看到编辑说“蝴蝶坠落,齐声轰鸣,冰冻之时。20天后,不是蝴蝶,而是坂本先生坠落了。”我的眼泪完全不受控制地疯狂涌出眼眶。那一刻,我突然有了实感:坂本龙一,我最喜欢的音乐家,去世了。
我上部分写读后感,我说我希望每次阅读教授的书都会是一场“对谈”,但我没想到这每一场的对谈对我而言将会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别。在书的最后,编辑说,让我们成为“坂本龙一”吧,我知道她并不是真正让大家成为教授,她只是把“音乐和自由”冠上了“坂本龙一”的名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