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个故事和我期待的不太一样。我原本想的是克隆人知道自己的命运之后揭竿而起,奋起反抗。但越读越觉得不对劲,克隆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好像只是平静地接受了,整本书的叙述都是平淡克制,并没有什么特别激烈的冲突和跌宕起伏。
译者形容石黑一雄的写作风格是“力透纸背的丧”,真是精准!他的文字像是加上了一层悲伤的蒙版,没有直接而剧烈的表达,阴郁却从字里行间慢慢渗透出来。读书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景象是英国阴沉沉的大雾天,水汽弥漫的小河边。
这种“丧”最直接的体现是克隆人对自己捐献使命的接受和执行。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向他们慢慢展开他们的命运安排,他们接受性教育和健康教育,以及一些特殊的规戒:比如不能吸烟因为会损害将要捐献的身体。他们的人生就是为捐献而准备,并将在三四次捐献后走向终结。还是孩童的他们可能对捐献、对终结仅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就像露西老师说的,他们知道但又并不完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们似乎也并不在意。可当他们的人生慢慢展开,他们体会到了属于自己的情感,尽可能地在规制内书写着自己不同的人生故事,却要被捐献中途掐断的时候,我想他们也是有点在意的。但他们做的也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反抗。而这种小心翼翼的对命运不服从的试探,反而更让人心痛。比如露丝去看那个可能是她“原型”的白领,比如汤米和凯西收集小时候的画作去找当年的校长希望能延长捐献(仅仅是因为听了一个不靠谱的传言),比如汤米和凯西希望破灭后汤米在小路上的怒吼。但也仅限于怒吼而已,我很奇怪他们并没有想要“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就忍受活着带给你的一切。”这种认命色彩在很多东方作家的讲述中都有所体现。但很神奇的是,这种对命运的接受虽然乍看很丧,但细想来却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正是石黑所说的,“从我的世界观来看,我认为人们无论承受怎样的痛苦,无论遭遇怎样的悲惨经历,无论如何不自由,都会在命运的夹缝中求生,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人们不懈奋斗,努力在如此狭小的生存空间内寻找梦想和希望。这类人始终比那些破坏体制、实施叛乱的人更令我感兴趣。”
为什么不反抗因为接受。为什么不自杀因为在如此狭小的生存空间内仍有寻找希望的力量。这就是生命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当时是因为书名才读的,觉得“莫失莫忘”四个字很美。但发现原来英文书名是,“Neverletmego”,又觉得这译名有些太意译了。电影译名倒是直接用了“别让我走”。但是看到最后,觉得书的译者选择“莫失莫忘”可能也跟这本书的叙述特点有关。一如既往的石黑一雄式讲故事:全篇就是一个看似微弱渺小而不可靠的普通人的记忆和讲述。《长日将尽》、《克拉拉与太阳》也都是这种讲述方式。我还挺喜欢这个调调的。故事的最后,讲述的主人公在失去爱人和朋友、自己也即将去捐献时,站在铁丝网前有了如下感慨,“我想着那些垃圾,树枝上翻飞的垃圾袋,围栏沿线如同海岸线一样挂住的各种东西,于是我半闭上眼睛,想象着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从童年时代起所有失去的一切都会被海水冲刷上岸,现在我就迎面站在这里,如果我等待得足够久,一个小小的身影就会出现在田野对面的天边,渐渐地越来越大,直到我认出那是汤米,他会朝我挥手,也许甚至会喊我。这幻想仅止于此——我不允许——尽管泪水从我脸上滚落,但我没有哭泣,也没有失控。”
那些悲伤而幸福的回忆,莫失莫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