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工作以外的时间成为一种奢侈品。父母不断嘱咐放假要回家,孩子数着去游乐园的日子,与爱人共进晚餐都需要提前安排时间。成年后,我们为情、为钱、为名、为命而困扰。幸福似乎是每个人追逐的终极目标,但其中的艰辛被视为理所当然。在读《百术不如一诚》时,我读到了稻盛先生对幸福的解读。过去的岁月感觉像是前世。原来,幸福从未远离过任何一个人,也从未错过任何一个人;幸福从未离开过任何人,只是我们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稻盛先生说,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个体的心灵状态。他说,培养一颗能感受幸福的心是如何感受到幸福的第一步。
从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受需要理解工作的意义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据统计,只有大约6%的人积极地投入工作,大多数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超时工作但效果甚微,每天都是平淡无奇,工作像是坟墓。稻盛和夫说,要理解工作的意义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与其抱着不得不工作或频繁换工作的想法,不如努力喜欢上自己在命运中碰巧遇到的工作。作家林清玄曾说,他是农夫的儿子,家里世代务农。农家一年只有一次收成,但每天都要去田里工作。他也是如此,把心思都放在写作上,不仅收获了作品,也充满了快乐。他的作品年年都在畅销榜上,这正是他勤奋写作的结果,但不是他勤奋写作的终极目的。他之所以写作,是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他的内心充满了幸福。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努力投入并不设限,就会获得成果,从而产生快乐和兴趣。
从感恩中培养幸福的感受需要拿得起放得下,放弃该放弃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古代有个卖酒的酒娘,一天有个道士来买酒,但道士钱不够,酒娘免费给了他酒。后来,道士挖了一口井作为报答,井每天都涌出美味的酒,酒娘因此大赚一笔。后来,酒娘又对道士说,虽然有了酒,但没有喂猪的酒糟。道士笑而不语,井再也不涌出美酒了。就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因为感恩,所以宽容;因为包容,所以愿意妥协。要想过上畅快的生活,就必须要心胸开阔,能够放下,放弃该放弃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不仅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只有把感恩装在心里,少计较小事,才能活得轻松、舒适,幸福才会时时围绕在身边。回想起过去父辈的那个年代,物质虽然匮乏,生活困难,但现在却觉得那时比现在更幸福,更富有乐趣。懂得感恩是最大的财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不会烦恼,能够安慰自己。
从虚心反省中培养幸福的感受。感觉不到幸福的人往往过度自信,总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却视而不见自己的缺点;看到别人的贪婪却无觉自己的吝啬;看到别人的愚昧却对自己的无知无感;看到别人的目光短浅却对自己的狭隘放任自流。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雾蒙蒙的清晨吃力地划着船逆流而上。突然,他看到一艘小船顺流而下,直冲向他的船,他高声喊叫:“小心!”但那艘船还是撞上了他的船,他的船差点被撞沉。于是他大发雷霆,对对方大声谩骂,但对方没有回应。当他仔细看时,才发现那艘船是无人驾驶的空船,他的愤怒顿时消失了。我们常常因为无知而表现出固执、傲慢的情绪,在因为他人的“缺点”而暴躁不安时,往往忽略了自己也有缺点,许多伤害就在无意间发生。但真正给我们带来巨大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稻盛说,幸福是物质的相对满足和精神的积极提升。无论遇到何种境况,都要坚持信念:做正确的事情,并付诸行动。坚定不移地做到这一点,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智者皆知,为他人无私付出的行为不仅对他人有益,自己也必然会得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