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1月1日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到2021年5月31日倡导三胎,足以见到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的显现以及相关预警。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几十年面临的重大挑战。从人口红利大国转变到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我们目前的准备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应对老龄人口的看护、就医等问题上,相应配套政策与专业机构远未达到满足客观需求的程度。
《谁住进了养老院》正是以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为课题,通过在昆明为期13个月的考察,走进医院、养老院、住所和酒吧,从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中探索关于衰老、照护和死亡的普世现象,探寻当代中国养老新形势,以及老人、孝子和护工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网络,探讨影响照护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多重关系视角。
全书共分为六章,包括: 1. 从传统儒家家庭伦理观角度分析对新兴养老形势; 2. 从宏观历史的背景分析当代养老转型; 3. 从养老机构现状剖析供需双方融合与分裂; 4. 具体分析中国家庭和机构养老的定义和期望; 5. 养老机构的症结及临终干预。
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提升了人均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发布的报告称,到204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3.8%,而平均寿命预期将达到80.3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被称作一场“银发海啸”,养老问题必将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传统儒家思想至今影响普通大众的观念,居家养老也被很多家庭视为理所应当的不二选择。但事实上许多父母更愿意待在自己家里而不是搬去和成年子女同住。虽然家人仍是养老的主力军,但现实中的诸多限制(距离、时间、精力等),导致子女难以实现照护责任。
同时,在当代老年人认知中,养老需求是对孩子的一种负担,自行养老或机构养老将可以给子女真正想要的东西“时间、金钱、空间和自由”。父母试图力所能及地通过自立的方式,维系亲子关系的和谐,或至少是感觉上的和谐。父母“仁”的互补性美德,与“孝”一起维系着亲子关系的和谐。
大部分老年人尽管给予了孩子生命和早年抚育,却并不觉得理应收取孩子的资源,相反即使独居或在养老院,都表示为有所需求而感到愧疚。可见更多时候父母之“仁”远超过了子女之“孝”,同时他们对于孩子的“仁”也改变了自身的当代养老体验,无论是否住养老院都是如此。
社区养老、福利院、养老院、医院养老都存在各自不同程度的利弊。由于当代老男人的经济和社会支持存在相当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养老体验也往往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
难能有人将中国人养老这件事研究得如此深入、透彻。从心理变化和需求,到生理客观需求,再到养老机构现状及国家配套政策的影响,以老年人的视角,真实呈现衰老和照护的日常,为解决养老实际问题提供了详实客观的基础信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