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易懂,值得深思。如果要评分,现在的我想给这本书打满分。
母亲节,在咖啡店,我随手从旁边书架取下这本书,无事,我想着读读看。一口气读到第一部的第三章,我当时就想:这本书竟然比余华那本《活着》更震撼我,我要买来看。没想到这个愿望到五月才实现,但在还没买到的日子里,每每想起都想知道后面故事发生了什么。就是这样的魔力,让我每次都愿意把这本厚厚的书装进我的布装书袋再带上地铁读。
故事背景是计划生育,发生在山东某个小村庄。主要人物是蝌蚪和他的姑姑——一个从业五十多年的妇产科医生,还有这个村里的其他家家户户。生育政策的改变给每个人都带来了生活上巨大的变化。各自在必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书评说,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纪实。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时候,但我想赞同。从主人公姑姑来看,书中写的是她的伟大和渺小、她内心的矛盾和她的忏悔;从主人公蝌蚪来看,书中写的是他的懦弱和顺从、卑微和纠结。其实也就是人性,揭露了时代的乱象又体现了小人物面对自身利益和诱惑时的人性。
我总有很强的同理心,这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缺点。当我读余华的《活着》时,我不停地流泪;但在读这本书时,我已经无泪可流,只觉得残忍。试问,这种利民的好政策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但是,实施到每个人身上,却都有各自的不得已,最终牺牲的是一个个母亲和一个个未出世的孩子,还有姑姑这样在手里接生了无数孩子又送走了无数孩子,受尽折磨终日忏悔的医生。即便我有同理心,但也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就像在解封后,我第一次去书店,回家后我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去西西弗书店,看到傅雷家书再版的新装帧,我抚摸书皮,同样的内容讲着当时的故事,现在一遍一遍地出版,突然很好奇,现在的故事会有怎样的人在写,以后会怎样出版,又是怎样让后人一遍遍阅读和抚摸。只有经历过时代痛苦又无能为力的人,才能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书名《蛙》也很有意思。莫言自己说是因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听取蛙声一片”。也可以理解为青蛙,是姑姑最怕的东西;还可以通“娃”,意味着孩子;通“娲”,指的是女娲造人的手工泥人(姑姑的老公就是搓泥人的手艺人),最后姑姑日日在泥娃娃前忏悔。一字多义,但这多义却串起了整个故事,非常妙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