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温了下电影《告白》。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自卑胆小又渴望被认可的少年直树和极度思念母亲渴求得到母亲的关注的变态少年修哉残忍杀害了老师的女儿,最终被老师复仇的故事。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更多是对庇护青少年犯罪的《少年法》的思考。日本少年法规定“十四岁以下儿童不承担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十四岁以下儿童杀人等于无罪,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漠视生命。这样的孩子真的需要被保护吗?
我们回顾这两个少年,他们天生残忍可怕吗?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和想法。我认为他们其实是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这个问题与宫口幸治编著的《少年与恶的距离》有关。
宫口幸治在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科医生的工作中遇到过屡教不改、令人头疼的孩子。他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存心如此,而是因为他们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换句话说,他们没有对这种情况的认知能力,不能理解所犯错误的问题所在。宫口幸治开始思考这些少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加之大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误认为这些孩子不听话,老师也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孤立和排斥他们,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孤独,最终误入歧途。
传统观点认为预防未成年犯罪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并赞美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漏洞。虽然这样做没有错,但却忽视了孩子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的信息。
现今,我们普遍接受的“智力障碍”指的是智商低于70分的人群。然而,在边缘智力范围(70~84)内的人群约占总人口的16%。边缘智力障碍与正常人难以区分,甚至根本看不出来,因此常被忽视。轻度障碍的孩子甚至自认为与普通人无异,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直到问题出现,才被认为是“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的人。
认知功能低下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例如,视觉能力低下的孩子总觉得对方嘲笑自己,感受到自己被迫害和攻击。随着时间推移,导致自我被害感越来越严重。同理,听觉能力低下的孩子会误解别人的喃喃自语为背地里说坏话。由于认知功能存在偏差,整理得到的信息结果是错误的。然后孩子无法解决和消化这些信息,开始遭遇同学的鄙视、欺凌,或被老师、家长视为“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人援手,这些孩子陷入更深的困境。他们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父母之爱,就像《告白》中的修哉未能得到母亲的认可与喜欢,因此同学们也开始疏远他,使其成为欺凌对象。这样幼小的心灵不断受伤,久而久之形成病态的性格。
为了帮助这样的孩子,首先要确认他们是否存在视觉和听觉问题,然后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认知能力,并矫正他们的行为。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烦恼,化解孩子的忧虑,及时关心并了解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陪伴和协助治疗。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好转。
少年与恶只有一步之遥,善与孩童却更近。只要我们多关注、多了解,并及时给予孩子支持,伸出援助之手解救陷入深渊的孩子,让少年与恶之距离越来越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