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放下书包的孩子,转身就带着球拍出去打球,直到深夜还不回家……不用说,这孩子又遇事了。他在挥汗如雨的世界里宣泄,在深夜的街头游荡,他总是用这种躲起来的方式疗伤!高考放榜了,几家欢喜几家愁,考试失利的小薇突然像变了个人,不苟言笑,不出门,不社交……她说她只想静静,拒绝安慰,拒绝开解,也拒绝任何声音!“社恐老李”说得好好的,最终还是爽约……这个社会太喧嚣,节奏太紧张了。不仅大人还是孩子,都感到疲于应付,倍感压力,有时,就只想躲起来!
青年心理学家、作家城闭喧在他的新书《有时就想躲起来》中,分析了这种现象,探讨了现代人内心困惑、焦虑和寻找平衡的过程。
01. 躲起来也是一种疗愈。在繁忙的社会中运转,快节奏地奔波,一个任务推着一个任务,人们经常会被各种压力和责任所困扰。有时,真的不堪重负,随时都想躺平、摆烂。当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有点承受不了的时候,偶尔远离人群可以获得更多安全感。作者告诉人们:躲起来,并非一种悲观的想法。躲起来,不是为了与世隔绝,而是为了积蓄能量,更好地前行。如那孩子,当他深夜归来的时候,脸上写满了平静。你就知道,他治愈了自己。躲起来,给自己空间和时间,从而增强内在的平衡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躲起来,可以暂时放下外界的烦恼,与自己独处,静心思考和释放压力,重拾能量和动力。可以做一些自我关怀的活动,激烈的如打球、跑步、爬山等;平静的如静坐、瑜伽、冥想、阅读、抒写等。在这刻意营造和寻找的空间和时间里,放松身心,舒缓压力,释放焦虑,减轻疲劳。
02. 躲避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躲避,只是给我们一段时间的休憩和平静,不能解决或逃避问题。在恢复平静和获得精力之后,我们还是应该尽快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它们。小薇的失利心情可以被理解,躲避行为可以被包容,但太长时间的孤独,反而对恢复不利。毕竟躲起来比较舒服,因此,有些人可能会陷入躲避的循环中,久久不愿出来,后来变成难以自行走出来。
03. 找回你的内在力量。小米总喜欢在闺蜜聚会时问大家意见,而且每次聚会时她总有“大事”需要大家帮忙拿主意。大家也都尽心尽力帮她分析,出谋划策,可是发现每次她都没有采纳大家的意见。其实小米自己的内心有答案,只是在情绪等条件的干扰下,她没办法整体客观地看待问题,她干脆躲起来不思考,而去听其他的声音。虽然每次看起来都是茫然的求助,但其实,一个内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等她休息好了之后,她会有力量站起来,最终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前行。
04. 写在最后。书中剖析了一个高敏感者的心灵,记录这颗心从躲起来到重生的心路历程,值得借鉴,值得思考。正如作者在开头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中所说:“你总是远离人群和万家灯火,独自走过那些空旷又黑暗的地带,与星辰为伴,一路向前……”躲起来,没关系,慢慢走出来就好。作者语言细腻,案例详细,感性中带着理性,书中涉及到情感、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主题,以及对城市生活和自我认知的思考。对总想躲起来,总想回避的人来说,特别有用。有时就想躲起来已售83件小店¥26去看看很治愈,很解压,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学书籍。推荐给你,我是影半夏,陪你读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