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一方面:三和青年“没有工作技能,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离开三和就要抛弃现在“轻松”“闲适”的混日子生活,过上辛苦劳作的“苦日子”,而他们是为了逃离辛苦劳作的“苦日子”才来到三和混日子的。所以,三和青年的自我觉醒更需要他们内心改变生活态度,但这对初来乍到的“新人”兴许有用,对厮混已久的老油条效用就要大大降低了。”
一些三和青年是留守儿童,亲情淡漠,与家庭彻底没了联系,留守在三和混吃等死; 一些三和青年是家中独子被宠溺惯了,眼高手低,败光家里财产跑出来却仍旧不想工作,也是干一天玩三天,饿不死就行。 他们大多数不想去工厂,认为去工厂就是被剥削,是苦日子,但是他们在三和这种“流浪汉”的状态难道不是另一种苦日子吗
每天朝不保夕,争抢日结的工作,被黑中介坑骗,要防止被偷被骗,身份证不在自己手上,一件衣服穿得脏兮兮,睡大街,互相之间的人际关系淡漠,看笑话的居多,为了挣钱去当“法人”,处在灰色地带,社会的边缘,这样的日子难道不苦吗。
“其中久留三和不愿“上岸”的人,本身就是为逃避社会及家庭责任而来,除了务工和厮混外,他们没有了任何社会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自己摆脱了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自身的责任要求,才真正陷入无援之境。三和终非青年们长久避世的世外桃源,稳妥、有效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才是他们登达“彼岸”的正途。”
书中说要改变或者减少三和青年,一是靠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让三和青年有一技之长;二是要靠家庭,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让三和青年有回归家庭的向心力和家庭责任感,不在得过且过。
但教育变革漫长,留守儿童现象的改变也并非朝夕可改。
说到底,人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一旦松了吊着自己向上的那口气,很容易就一路滑坡到底,在爬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怪别人怪社会容易,但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境遇,工作没有不辛苦的,学习技能也并不是一日之功,三和青年并不是真正的躺平,真正的享受这样朝不保夕的日子,要不然他们也不会每天去彩票店,甚至参与赌博,结果却让自己的生活境况越发惨淡。
不管外界如何,人终究能够掌控和改变的就只有自己,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努力,别无他法。
最后也借用作者那句结语:“总而言之,希望拙朴的研究能够唤起更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也再次深深的感受到——张桂梅的伟大,她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多少女孩的人生。但社会真的不能只靠个人的奉献和牺牲,而是要靠更多的组织和部门共同努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