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关于童年社会学的教材性书籍。在前几章,作者提到了传统的看法和自己对童年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模式的参考。目前,童年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构建的结果,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认知。儿童认知有两个常见的流派:决定论和建构论。决定论认为儿童是被动的,而建构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决定论又可以分为面向未来的功能主义和重视再生产的再构论。建构论赋予儿童一定的自主能力。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这些观点也有所发展。科萨罗提出了阐释性再构理论,他认为之前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儿童线性发展的。传统观点认为儿童的生活目的是为了成年人做准备,所以在不同阶段逐步学习成年人需要掌握的技能,这种线性发展观是逐步上升、进步的,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科萨罗的阐释性再构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蛛网模型,以家庭为中心,包容了各种可以活动的场所,儿童通过解释发展出同伴文化,然后向上螺旋式发展,期间还会对成人世界产生影响。这个模型综合了决定论和建构论的意义,并且可以看出布尔迪厄理论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这个理论只是口头上提到了可能的反作用,但仍然充满着成年人对儿童的审视。这是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类似上帝的视线。让我们的目光回到现代。现代的童年需要通过结构主义,进行全面的描述性理论建设,来研究什么是应该关注的问题。有人关注儿童的劳动,有人关注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情感价值,有人关注儿童的创造性和对成人世界的影响,有人试图让成年人了解孩子的想法。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儿童过着不同的童年。我只讨论现代中国城镇里普遍意义上的儿童。很明显,如果一个孩子在4岁时以为父母上班,一半醒着的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甚至回家和父母讨论的话题都是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么同龄人和老师看起来才是生活的核心,家庭反而成了特殊变量。班级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强制性同龄人团体,并且这个团体受到老师的监控和“文明”教育的约束(虽然也存在叛逆者)。这个阶段在离开学校(或者意识到学校之外世界的存在)时突然结束。因此,与为成年人做准备的线性发展相比,断裂性发展更加合理。实际上,我们的制度建立了一个迷宫,孩子们在其中徘徊。他们并不是为了迎接成年世界而做准备,而是突然被抛入成年世界,被迫接受或者变得非常困惑。这种困惑会因人而异,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儿童文明学校培养体制与野蛮成年人生活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我们的法规、制度等方面可以发现这种缺口。如果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最终会出现心理问题,那么这个制度本身就值得商榷。从对这个体系的考察开始,我们可以获得一种不同于决定论和建构论的童年视角,这也不是简单地强调儿童对成年人的反作用的阐释性建构理论,而是关注断裂和“shock”的解释学理论。也许我会在其他地方讨论具体的内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