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读完,忍不住想哭。
蒙塔内利三次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第一次是亚瑟十九岁的时候,第二次是他喊出“放下武器”,导致牛虻被捕,第三次是他最后在牢房里选择了他的上帝。
读到后半段的时候,看到牛虻伪装成杀死儿子的西班牙人和蒙塔内利对话那一段,实在是太戏剧了。一个假装犯了此罪的人,遇到了真实犯了此罪的人。一个真实的受害者和一个伪善的圣人。
我倾向于认为蒙塔内利是伪善的,或许只是无神论者的揣度。即使获得的只有虚无的名誉和尊重,他也没有任何损失。
在漫长的流浪中,牛虻所持有的恨意在他的勇气面前稍有逊色,但也很难说出支撑他的究竟是求生欲还是那咬牙切齿的恨。如此长久的恨意就是长久的爱,无数次爆发出的绝望和讽刺也只是在憎恶自己没有获得那一份爱。他和蒙塔内利的每一次交流都实在让人心碎,明知自己不会被选择,但也一定要亲身去撞那把削尖了的十字架。
我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只能感到此中的亲情和爱情在战乱和时代更迭面前是如此脆弱。牛虻在牢房里对父亲大喊“和我一起走到光明里去吧”,又何尝不是每一代子女对父母想说的话。蒙塔内利有他自己也没剖析过的信仰,亚瑟则有无法停下的追求。讽刺的是,就像牛虻所讲,红衣主教至死也在将儿子的死推卸给信众,认为自己是伟大的,至死也没有认为自己这一生做错了什么。
最能理解的就是牛虻说的“未来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是的,那些腐朽的,黑暗的,都会被新生代熬死的。哪怕新一代也有陈腐和压迫,他们也会被更新的一代熬死的。只要心里有这样的念想,就还有希望和力量。
到最后感觉我也没有完全理解,可能还要再过一些年。
译者满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