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刷到余华老师的采访,问题是“怎么看待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余华老师答:文学永远无法高于生活。
是啊,所有的创作都会基于现实,但作者永远无法“预测出”人性的善和恶能到哪一种程度。
最近读了一些悬疑小说,想找找创新,慕名而读这本双线叙事(凶手和刑侦线)的《骑士的献祭》。
书的开头很吸引我的点是“真实事件改编”,读完全书,我去搜了这个“真实案件”。
关于悬疑的部分,那老师的笔力非常稳,人物刻画也是相当到位的,在此仅对“真实案件”和小说创作的关系发表些看法。
1.真实案件中,凶手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妻子经常从医院跑走,凶手不堪疲惫,杀了她。
显然动机并没有书中所言——女主想死但做不到自杀,凶手因为爱她选择帮她解脱——这么伟大。
小说创作在动机这里的“创新”出发,是否有刻意美化原案件凶手的意味。
2.真实案件中,凶手的妻子并没有经历书中这般惨痛的故事,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精神病患者。
小说创作不断地渲染凶手妻子的“背叛”“不爱凶手”“出轨”“被情夫背叛”这些情节,显得“骑士”对她的爱是那么的无私,甚至养大她被Q的孩子,这是否是对原案件死者的丑化。
基于真实案件,又进行了艺术化加工,为了突出“骑士”献祭的伟大,让“公主”一次次“主动或被动”地落入淤泥中,站在角色的视角我可以理解。
可站在创作者的视角,尤其是精神病患者和女性的视角上,我不明白作者这样创作的目的,是出于对原案件凶手的怜悯吗。
可原案件里,他并没有这么伟大,死者也没有书中这般“罪而至死”。
我疑惑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创作“出发点”和改编的“底线”应该在哪一步呢?为了完成“虚构”的故事,对真实事件中的角色进行不同于真实的美化或丑化的创作,会不会涉及“侵权”?
以上。
欢迎理性讨论,互相尊重,理智发言,注意您的措辞。如果您觉得我说的不对,那就是您说的对,我错了,对不起。
PS:或许这个书评也不会有人看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