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小糊涂虫该怎么办?老母亲只能被气得吐xie吗?
小家伙进入期末全面复习阶段,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个难点,但他经常要把面积和周长的单位搞混。和娃复盘总结了一下,结论是概念掌握还不够清楚明确,所以才会总犯这种看似低级的错误。
咱都知道数学是所有理科的基础,几何更是基础数学中绕不开的大山。想让娃把小学阶段的几何弄得明明白白,光靠老师的课堂讲解是不够的,最近发现米莱童书出过一套《这就是几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计算数学专家郭柏灵推荐,于是果断入手了一套。
翻开书,熟悉的画风扑面而来,知识点讲解全面、细致,还有不少历史、文化和应用方面的内容渗透其中。
点线面是娃们学习中最先接触到的几何知识,在书中,用很多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帮助孩子理解这些概念。比如“点”的概念:用笔在纸上轻轻点一下,就可以创造一个点;坐在飞机上看地面的高楼,楼也变成一个点;从宇宙中遥望地球,地球也是一个点。
那么“线”又是怎么来的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就出现了一条椭圆的曲线,这就是地球这个“点”运动留下的轨迹。如果把高铁的车头也看做一个点,那么它行驶的铁轨就是这个小点的运动轨迹,铁轨就可以被看做是一条笔直的线。
讲到“线”这个概念,书中适时解释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依然是和熟悉的生活实例相结合。这些不同的线之间还有着不同的关系:有的喜欢独来独往,像铅笔身上的几根线,永远不和旁边的线打交道,还有铁轨,两条轨道绝对没有机会碰到一处,这种关系叫平行。
但大部分的线会和同伴们相交到一起,这样,自然而然地又引出了“交点”“垂足”的概念;“线”的这些相交关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这些基本概念详尽、有趣的解释,为后面的各种几何图形登场做足了铺垫。
数学书上的概念不再只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例证的、形象生动的解释,娃理解起来一点儿都不费劲了。
和孩子复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时候,还曾经洋洋得意地给他拓展了一下有关“圆”面积的知识。讲到π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娃就开始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了,为什么π就是3.1415926了,怎么来的呀。
老母亲只能遗憾地表示,不知道、忘记了,你记住就行了。
拿到《这就是几何》这套书,我专门翻看了《圆形》这本分册,感觉之前的几何焦虑被治愈了,因为书里非常贴心地补充了一些“历史”知识。
比如讲圆周率,先从两千多年前最古老的中国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周三径一”讲起;讲到几百年后刘歆铸造标准量器,使用3.1257这个数值;再到魏晋时期的《九章算术》著者刘徽发明“割圆术”,得到更加准确的圆周率3.1416;再后来,祖冲之和儿子在没有算盘的年代,用小棍子推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比西方早了1千多年。
读到这里娃在“π”这个概念上的知识空白,就这么被补上了。
《这就是几何》一共九本分册,除了《点线面》、《圆形》,还有《三角形》、《四边形》、《立体图形》、《几何直观》、《图形的位置和运动》、《面积和体积》几本专项分册。学数学的目的是日常应用,几何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几何大陆参观记》分册重点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孩子发现几何的奥秘。
这套书适合整个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低中段可以中高段可以用做概念的复习、整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