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没写书评有点不知道从何下笔,可能也是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也都是一些零碎的想法吧,但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因为我是带着问题读这本书的,而它确实解决了我的一些疑惑。
小时候,我相信了一种叙事。我相信人生会在某个阶段开始,会变得不同。不是指我会突然取得非凡的成就,是在心理上,我相信有一天我会成为另一个人,也许是一个世俗意义上更好的人。或者说,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认真工作,结婚,养一个孩子,给ta陪伴和关爱。
现在,我还年轻,所以说大话还太早,但我隐隐觉得这种转折也许并不会出现。中学时代我对大学总是充满了幻想,源自种种影视作品中对青春描摹的幻想。但直到我大学即将毕业,我也没发现这种幻想与我生活的真实关联。有人好像实现了“那种”状态的生活,但不是我。所以我觉得失望。
身边的朋友也陆陆续续工作了,我总会采访他们一个问题,工作以后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吗但没人给我一个超出预料的回答,大家好像只是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了下一个人生阶段而已,我也没觉得大家有什么变化。变化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谈论间很多中产焦虑的话题会不由自主地插进来,让我们越来越像个大人。可是这中间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吗还是没有。没有人突然成为了另一个人。我们的人生被社会人为地切割成不同的阶段,可人性不会。那些影响我们更深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事件。
在阿西尔的叙述里,我感觉到的也是这种一致性。她也曾是个对爱情和婚姻有幻想的人,但最后因为未婚夫的背叛改变了看法,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婚。在二十几岁相信不婚不育更符合自己天性的人,不会在三四十岁就改变想法。热爱文字的人,可以把编辑和作家的工作干一辈子。
我如果能再活上好几十年,就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我将和自己的想法永远相处下去,我不会突然变成另一个人,不会突然变得更好或者更坏,我得学会不要厌倦我自己。
从这一事实可以推导出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即人生首要的事就是对自己诚实。欺骗自己走入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是没有用的,这种假把戏会以任何方式逼迫人实现对自我的回归。因此也可以推导出下一条:他人的眼光真的完全不重要。我不知道人如何在晚年能放下这些,但我想我越早能做到这条,这辈子背弃自己带来的遗憾就会越来越少。
我也读过一些所谓的名人自传,也包括微型版的对学长学姐等成功前辈的访谈。我的感觉是,那些传记,采访,都太急于给人提供价值。一件微小的事情要尽力描摹得了不起,我们喜欢造神,喜欢故事的跌宕起伏,喜欢成功的经验。但这本书并没有试图这么做。作者活了一个世纪,跨越了两个世纪,但她至少在这本书里对那些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几乎只字不提。她只是写她自己的生活,她的工作,她并没有力图在真实的自我以外呈现更多。我到了她的年纪大概也不会再去想其他的问题吧,把自己代入她的情境,那些对现在的我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给我带来负面感受的人和事都如此不重要。人生最后仅仅是关于自己的体验和经历的。
所以对于她的人生遗憾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