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读这本书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想探究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与观念的影响;二是想根据这本书更好地了解伴侣性格构成的原因并且寻求解决方法。在前面的几章里,我突然意识到父亲和叔叔对妻子控制欲的来源居然是因为他们的爷爷年轻时酗酒(其实我一直认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我也忽然明白小时候遭受来自母亲的暴力和父亲的不负责转移情绪于我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也不必为此负责。我也想起每次与父母争吵,最后我的话总是以“都是我的错”其实是出于一种逃避的心理,虽然我的内心真正的原因我还没有发现。
优化后分段如下:
1. 只有释放内心的悲痛与愤怒,将责任归于应该负责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不一定非要原谅。
2. 很多时候行为是由内心的感受引起,感受是由观念导致。很多观念其实是错误的,比如“父亲是个病人,我应该照顾他”,这些观念往往使人感到内疚和自责。我们需要找到感受与观念间的关系。
3. 对话时使用非辩护性的回应。
4. 表明自身立场:明确自己的想法与信念,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哪些需要商量,哪些不需要商量。可列举三种基本立场进行选择。
5. 不要说“我不能”,而是说“我还没有”,比如“我还没有违抗过父母”。
6. 角色对换相互进行扮演,应对有同样遭遇的人,想象自己在另一方的位置上,思考自己会如何应对。
7. 应对愤怒的方法:(1) 允许自己感受愤怒,不要压抑感受;(2) 表达自己的愤怒;(3) 增加运动量;(4) 不要让愤怒加深自己内心的消极形象,因为对愤怒感到愧疚很常见,但这并不会让自己变得卑劣;(5) 将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8. 悲伤:进行埋葬练习,假设有个物体象征着坟墓,对着它埋葬过往。
9. 对峙: (1) 原因:没有处理的消极情绪最终会转化;(2) 时机:我永远不会那样做;或许我会这样做,但不是现在;我什么时候能做到呢;(3) 前置条件:坚强的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合适的支持体系,并了解对峙的三个阶段:期待、对峙、后果,将想说的内容写成提纲或加以演练,必须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必须改变观念,不再为儿时所遭遇的痛苦经历负责。(4) 对峙方法:写信、当面对峙。要点:开场白“我对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事实,当时感受,如何影响生活,提出要求。过段时间再看在修改。
10. 写信:分为写给侵害者的信、写给沉默者的信、以成年心态写给过去自己的信、关于生活的治愈童话、写给配偶或恋人的信,同时也可以写给每一个孩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