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于1942年写作的一本七万余字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作者在《自序》开篇点明此书的写作意义,即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朱自清直抒胸臆地指出,经典对于读者,更多是“无用之用”,它能让你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抓住本质,改造自己的思想与学习。他所说的“应该”“必要”,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切中要害。的确,我们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的物质满足,还有琴棋书画的精神享受。
华夏古籍浩如烟海,古人常常发出“吾生有涯学无涯”的感慨。尽管到了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如果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古籍,仍然是皓首不能穷经。
朱自清以13篇浅显易懂、要言不烦的文字,梳理了国文典籍中的经典,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所谓的大家,在文字中绝不故弄玄虚,而是提纲挈领,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下评论以朱自清解读《诗经》为例,说明大家的脱俗与超凡。
朱自清在讲及《诗经》时,并没有定义它是华夏文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是说“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这种描述有效地规避了教科书先入为主的观点,而是交待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尽管我们仍然不知道作者姓何名谁,但至少能从数字知道没有比《诗经》更早的诗歌。
仅仅知道《诗经》的背景,对于读者尽管很重要,但还不真切。朱自清随后谈及“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正如今日的流行歌曲,哪怕你五音不全,你也可以跟着旋律一唱三叹,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或苦闷。更难得的是朱自清把歌谣这种民间形式上升到文学高度,引用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的评语”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可见朱自清不仅精通华夏典籍,更是学贯中西、纵横古今。
从《诗经》说开去,我们知道了“诗言志”。”言志“与”抒情“恰恰是文学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理性思维,后者是感性思维,由后者到前者是升华,从前者至后者是深化。朱自清说,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人才是完美的,社会才是和谐的。
《诗经》最重要的文学特征是赋、比、兴。朱自清说它内含教化的意味,并非褒赞之辞。这就说明今日读者学习典籍,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脱离时代背景的说教,我们无须给予更多的注意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