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障碍在于沟通,而最容易改善关系的突破口也恰恰在于沟通。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沟通在人类协作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能感受到高效沟通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那些高效沟通的人很轻松就在“八面玲珑”和“虚与委蛇”之间把事情办好,把关系搞的非常融洽,把项目轻易就做成功了。通常我们都很羡慕高效沟通达成的效果,但如何做到高效沟通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是准备工作不足,就是策略不对,要么是运气不好……anyway,我们羡慕高效沟通的成就但不能经常做到高效沟通,这很让人沮丧和痛苦。
在家庭生活中,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沟通,也有着类似的困扰。和不同家庭教育观念的成年人沟通,通常有较多的分歧点;这些分歧点通常可以通过反复、多次、耐心的沟通进行解决。和未成年人沟通,则需要十二分耐心、三分的期待和没有表情的垂头丧气;每次沟通都被莫名点起无名火,总想通过吼叫、怒骂、摔打等不文明不合理的方式去处理沟通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沟通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彼此沟通效果非常不理想。困惑于此,我就有了想去看孩子们心理世界的书籍的诉求。我试图通过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来了解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本书很符合我的诉求,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弄懂他们的思考逻辑和与他们沟通的方式,真的可以适当解决遇到的问题。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看这本书可以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与孩子沟通。对家长而言,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是一个非常纯粹和朴素的理想,但通常也非常难以实现;这本《教师的高效沟通策略》又给我们这样的父母以信心:良好的、高效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可以很清楚的get到孩子的思考和想法;找到问题,总是可以对症下药,找到办法,最终来帮助我们共同实现“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父母和老师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方法和十六个原则。一个方法是“极小化极大法则”,十六个沟通工具箱。
极小化极大法则(principleofminimummaximum)是一种数学优化技术,它通过将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一个等价的线性规划问题来解决问题。这个原则最初由肯尼斯·博克(KennethBoulding)在1954年引入。
这个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在约束条件下最小化一个线性函数,这个函数是原问题目标函数最大值的凸组合。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将原问题的最大值最小化,从而降低风险。极小化极大原则在决策理论、经济学、金融学、风险管理等领域都有应用。在决策理论中,它被用来最小化决策风险,而在经济学中,它被用来最小化市场风险。此外,它还被用于金融学中的投资组合优化问题。
在本书中,则是表达为“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价值”、“投入是极小的、回报是最大的”、“事半功倍”的意思。
十六个沟通工具箱:
1.谈论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时,要用“过去”“以前”
2.用“如何”“什么”“哪些”等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
3.用“而是”鼓励学生明确说出自己的目标
4.在描述问题时,“总是”这个词从来都不准确!
5.用“你的问题类似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6.不要说让人焦虑的话,而要说让人产生信心的话
7.用“还没有”暗示学生问题能够解决
8.使用具有建设性的特殊疑问句
9.问学生的问题要具体!
10.用“假设你会……”帮助学生预设目标
11.用“假装你是……”激发学生的灵感
12.告诉学生他只是“认为自己做不到”
13.正话反说,提出建议
14.教师的语言:夸张还是适度?
15.面对“难对付的”学生时,多用否定句表达观点
16.规避指责,表达愿望
沟通工具箱初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没有什么困难的逻辑或难懂的方式;但实际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眼高手低和知易行难之间的困境所在。以第一条“谈论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时,要用“过去”“以前”为例,我们通常很难在对话过程中回到问题的根源、帮助孩子去理解问题所在和根因情况,通常是基于当下情况做了预判和情绪表达,对解决问题很难起到长期有效的作用,更别说经常以抱怨、数落、诋毁、打击孩子自信心的方式在面对沟通过程。
“谈论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时,要用“过去”“以前”这一沟通原则,是需要家长站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角度,了解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的原因,陪孩子一起去寻找问题或困难的发展原因,并进一步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从根本上把问题弄清楚,就可以抛开“抱怨、数落、诋毁、打击孩子自信心”的恶劣方式,真正和孩子一起去就“解决问题或困难”行程一致行动和交互,完善交流过程和细节,实现最佳的沟通效果。
首先,需要分清楚问题是什么。
很多时候,沟通不畅的情况是因为不了解情况,至少是了解不全面,导致沟通双方存在巨大的分歧。成年人与未成年沟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从讨论问题到讨论人品、习惯、态度或方式上,从而把其他方面之前表现不好、做的不够的地方发泄到问题应对不好的事项上来,久而久之这样的沟通就会让双方很崩溃:孩子小心翼翼不敢真实表达,大人强势的用个人非全面、非完整的信息理解去推动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执行。
其次,就问题寻找孩子能执行的方法。
很多问题在大人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孩子而言可能还有非常多的逻辑问题和路径问题需要梳理和沟通,逐步去寻找孩子可以“执行”的方法,进而让孩子可以从问题、到执行最后到评价效果的全过程满足沟通的高效率目标。这个知识是从十六个沟通工具箱中学会的知识,认识、实践、过程回顾、习惯养成、认知传递…每一个事情都不简单,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沟通效果的“事半功倍”。
最后,把孩子当朋友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沟通通常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以“体型的优势”威慑孩子,另外一个是以认知的高端来碾压孩子。前者表现在吼叫、殴打、辱骂孩子身上,因为体型的优势而不自觉会用这种看起来的“优势”去威慑孩子,等孩子大概到初中或体型优势平等的时候,这一“优势”不再有效,只能诉诸情感和理智。后者表现在嘲笑、诋毁、污蔑、欺骗孩子身上,因为认知和感受的丰富,成年人通常都在认知和行为上“鄙视”孩子,表现出来就是不经意的嘲笑、诋毁、污蔑、欺骗。在《教师的高效沟通策略》的十六个沟通工具箱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把孩子当做朋友,才能真正的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去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发现问题、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教孩子也是教育自己,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更多的自己。《教师的高效沟通策略》不仅仅讲述如何与孩子高效沟通,还教授了一种“把孩子当朋友”的理念,基于方法与理念,我们都需要认真总结“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的方法,并最终实现“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的梦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