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写信给重松清,希望他能给因口吃而内向的孩子写一封回信鼓励他。那个孩子看到重松清参加的电视节目后受到鼓励,但他迟迟没有收到回信。重松清决定写一些短篇故事代替回信。在书中的最后一篇故事中,重松清郑重地告诉孩子,这本书出版后,他想第一个送给那个孩子。
作者想象着那个孩子拿到厚重的信封时的样子,感动却仍有些疑惑:为什么重松清要写故事代替回信?这不能只是因为字量能显出的诚意吧。
来源于那封妈妈的信,希望重松清能鼓励孩子,教他别向口吃这种障碍认输。但重松清受到了“这种东西”四个字的悲伤。
作者不知道“这种东西”在日语中的原词,只能从中文里感受到一种轻蔑的语气。尽管妈妈出于好意写下这句话鼓励孩子,但这种鼓励可能最终会变成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
重松清和那个孩子一样口吃,应该比妈妈更理解孩子的处境。但重松清是否也担心用自己的经历劝解被此困扰的孩子会被看作是一种傲慢呢?
于是重松清决定写故事。故事与经历有什么不同呢?
据腰封介绍,《清子》一书是重松清的半自传小说。换言之,这本书里的故事源于重松清的真实经历。但由于从事实到记忆再到文字的转化,重松清不可避免地对部分事物产生了自身难以发觉的改变,并且在书写时还要有意识地调整事件出现的时序、描写事物的力度等等。
比如重松清笔下的故事《换乘指南》,就改变了叙述顺序。如果顺叙,故事是关于参与说话夏令营的主人公和加藤,他们从死对头变成了好朋友。和解是在文末发生的,只有一次。但重松清却违背时序,让和解发生了两次。
对重松清来说,故事比经历更富有细节而又含混不清。口吃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