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换言之,当我有一个需要并请求你满足时,只有当我的需要被满足了,没有剩余的需要时,欲望才会消失。如果我的需要过多而没有被满足,剩下的就是欲望。
2:精神分析的伦理学强调个体差异和每个人的独特性。极端情况下,对于某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一些分析家会主张为每个主体发明一种适合他的诊断,而不是将他对应到某个现有的诊断中。
3:大他者是指人或者权威机构等具体的东西,同时也是指能指的场所、符号的机构。它可以简单地用文化、习俗、传统等来理解。
4:在语言学家索绪尔看来,能指是构成一个语言符号的声音和形象,而所指则是这个符号的概念和意义。例如,在英文单词“tree”中,能指是指“t-r-e-e”的字母拼写和它的发音[tri:],而“树”这个概念则是它的所指。而拉康则将能指的优先性放置于所指之上,并认为一个能指总是与另一个能指有关。它单独的存在没有意义,相反,其价值来自于它与其他元素的差异。
5:精神分析的工作正是基于语言的歧义性而展开。换言之,同一个声音、文字或形象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这一点上,精神分析可以被视为一个破译受访者所叙述的文本的工作。
6:符号界包括文字、颜色、图形等等。一个词可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意义,其取决于它所属的语境。简单地说,这些都属于符号界的表达。
7:继发自恋是指外界的鼓励所获得的满足。在继发自恋中,儿童会将父母对他的要求内化为自我理想。每当儿童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并实现了自我理想时,他就会从外界的肯定中获得自恋能量,从而拥有自尊和力量的源泉。
8:原初自恋是指父母自恋的“复制”。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到处都是完美的。实际上,这些完美的期待其实是父母早年放弃的所有梦想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因此,原初自恋是完全自大、没有理由的,是父母的理想。
9:孩子从出生开始,先是认不出镜中的形象,接着把镜中的形象当成真实的形象。最后能认出这是自己的形象,并区分他者的形象。而能辨认出自己的镜中形象也是符号身份的“我”在进行影响。这个符号身份是通过他者(符号、观念、文化等)完成的。
10:自我形象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后天形成的。如果照料者的混乱会导致孩子自我形象建构的失败。
11:拉康的许多工作都基于从母子二元关系(想象界的前俄狄浦斯情结)转入父、母、子三元关系(符号界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
12:符号我对应于我们的名字(从小名到身份证上的正式称谓),家庭谱系中的位置(如谁的儿子/女儿)。这个符号身份带领我们进入家庭与社会的网络中。因此,自我是以符号我为基础,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构建理想自我。
13:一个尽可能满足对方要求的恋人,往往不会获得顺遂的结果。因为当他无条件满足对方的要求时,对方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被杀死了。因此,我们要能够忍受对方不满足的张力,或者说对方欲望的存在。
14:爱在根本上具有自恋的特征。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他倾注自身的理想形象(也就是他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的形象)在另一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