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公众号。
《园丁与木匠》一书在引言中向为人父母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园丁,还是木匠?木匠与园丁,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致力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手中的材料打造成符合标准的桌椅,而后者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受保护的培育空间让植物自然生长。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认可“园丁”式育儿,但在现实中却不知不觉做了“木匠”。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机制是在演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形成的,远古时代为应对恶劣生存环境而发展出来的心理特点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包括亲代抚育、亲子关系等。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并未涉及具体的养育方法,而是结合大量脑科学实验结果,从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向为人父母者揭示不同年龄段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对家长来说,只有理解了“为什么”,才能知晓做“园丁”带来的好处。
为何做园丁?为漫长的童年提供爱与安全的空间。
“人生规划”是很多“直升机父母”在谈到育儿时最常使用的高频词之一。他们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乃至今后的工作进行事无巨细的规划,为的是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拥有看得见的美好未来。而现实的发展真的会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吗?现实中,孩子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将远超我们的想象。父母按照眼下的形势,对孩子进行某种特定式样的“精雕细刻”也不一定能够适应未来。高普尼克提出,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人类的“核心适应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具备“以可变性来应对可变性”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生命最初几年是最活跃的,“稚嫩的大脑更加可塑”,它们会产生更多的神经连接。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成人大脑的两倍,而年轻的大脑因为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从而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回忆一下孩子成长过程中带给父母那些惊喜时刻,面对曾经全然未知的世界,他们是天生的探索者,天生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他们可以在漫长的童年中探索无限可能,而不是早早地走上某一条特定的道路。
为什么要保护孩子的童年?因为“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鸟类学家发现,被誉为拥有鸟界智商天花板的“新喀鸦”(New Caledonian Crow),会用喙制作带钩的棍子,然后用这些棍子从树干缝隙中把昆虫钩出来,而新喀鸦的“童年期”要比其他鸟类长很多。因为大脑的发育是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只有足够长的童年才能负担起容量更大的大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童年要远远超过其他哺乳动物,而现代人类的童年相比于早期人类也延长了许多。因此,要提高孩子应对未来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