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儿子带回来的联合国难民署出版的《海的那一边》开始读起,这本书改编成了一个小短剧,将在下周一的难民署活动中演出。我断断续续用了两个半天读完了它,读后内心很不平静。即使我看过很多同类题材的作品,我仍会产生同样强烈的内心波动,这是那种基本的共情。
首先,这是一本非常质朴的书,作者梅丽莎·弗莱明是联合国难民署的发言人,也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供稿,这让她得以熟悉她所书写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杜娅,并为她的经历著书。
杜娅是一名叙利亚人,她在动荡的战火与政治纷争中与其家人逃亡到埃及,然而埃及的政局也发生变化。此时,杜娅新认识的男友巴塞姆动员她偷渡到欧洲,于是他们又走上了更艰难的路……这就是这本书的基本梗概。读这部作品,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如丧家之犬,想获得一个安稳和平静而不可能。她随时面临屈辱、饥饿、死亡……即使在本书的结尾,当杜娅的人生复归于平静,我也还在思考她内心的创伤是多么巨大,她永久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熟悉的祖国,还有爱她如生命的恋人。
这本书中呈现了令人抽搐的生活真实,例如去往埃及的途中遭遇、三次试图偷渡的挫折、船沉后许多无辜生命的最后一刻等,使人不忍读。
当年以色列剧作家列文的话剧《孩子梦》来中国的时候,我也曾和大家分享过一些我读过的写犹太人的书和电影。一只船,装满同我们一样的生命,而没有一个地方同意他们靠岸……这本身也很像关于梦想的一种隐喻,可它比隐喻残酷得多,因为它是现实。
当我想到为什么我们要读别人的故事时,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中徘徊不去。我其实可以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我想,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是:只有读了别人的事,你才会更知道你是谁,你才逐渐定义了世界和自身。
世界从不是虚无缥缈、玫瑰色或漆黑一片,它如此复杂,你必须接受,并要随时准备披挂上阵,做好应对和承担。如果你有能力,去帮助那些没有你的条件那么好,还处于基本生存线上的人,不该转过头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