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贫困

1 女性的精神

女性的精神

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以一本有关张爱玲的理论著在充分赏阅和吸纳大量中外文学名著的前提下,结合张爱玲自身的生活经历,从张爱玲天性喜好并深受影响的众多“潜文本”入手,深入考辨构成“张爱玲体”的极富城市文化意义的思想情绪、人物形象、叙述笔 万燕 2023-04-16 15:55:14
1 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与自我表象:田村俊子和张爱玲

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与自我表象:田村俊子和张爱玲

田村俊子和张爱玲是20世纪日本和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她们的文学生涯轨迹十分相似,都曾成功地以职业女作家的身份进入文坛,并迅速红遍一时。尽管如此,她们在创作巅峰期却离散海外、远离母语读者数十载。如今,她们又再次回到读者视野,并激发了新 王胜群 2023-04-16 15:49:51
1 离散译者张爱玲的中英翻译:一个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

离散译者张爱玲的中英翻译:一个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

张爱玲(1920—1995)的中英翻译历时四十余载,是她英语写作中的重要环节。翻译始于1952年,当时她刚从中国大陆辗转至香港,后移民美国。在她流离颠沛的生活中,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是开始和完成于异国他乡。这种地理上的置换与离散经历对她的翻译产 王晓莺 2023-04-16 14:39:42
1 战争中没有女性

战争中没有女性

【内容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这些年轻女孩,年龄在15-30岁之间,担任了“男人的岗位”,如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等。本书是一本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中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 [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 2023-04-12 03:19:02
1 女性的力量

女性的力量

《女性的力量》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高端科普图书,介绍了精神分析学派在女性议题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而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作者阿琳•克莱默•理查兹博士是当代精神分析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尤其关注 [美]阿琳•克莱默•理查兹 2023-04-11 17:16:31
1 原型女性与母权意识

原型女性与母权意识

《原型女性与母权意识》是荣格学派知名学者埃利希·诺伊曼的代表作,受国内心理学家申荷永热烈推荐。本书深入探讨原型女性与母权意识的关系,针对女性的各个心理发展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并对月亮、大地等原型意象进行说明。诺伊曼运用原型分析法,解析莫扎特的 [美]埃利希·诺伊曼(ErichNeumann) 2023-04-11 16:50:11
1 女性的话语

女性的话语

《女性的话语》通过倾听女性自己选择的说话方式,探索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书中呈现了众多人物的声音,包括迪·德芳夫人、德·沙里埃夫人、罗兰夫人、德·斯塔尔夫人、德·雷米萨夫人、乔治·桑、于贝蒂娜·奥克莱尔、科莱特、西蒙娜·薇依以及西蒙 【法】莫娜·奥祖夫 2023-04-10 15:18:22
1 女性面對的戰爭

女性面對的戰爭

這個世界對女性的壓迫,就是「性」的壓迫!戰地記者30年生涯結晶,謳歌母性、母親的一本報導文學。她走向其他人不敢去的地方,最勇敢無畏、最誠實的記者!──《衛報》(Guardian)★英國亞馬遜書店2016年8月選書★英國亞馬遜書店歷史、社科類 蘇‧勞伊德•羅伯茨(SueLloyd-Roberts) 2023-04-10 13:49:12
1 贫困危机

贫困危机

“虽然现在的生活还不富裕,但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终会等到幸福的晚年”。不难注意到,当今社会正在失去这样的希望,取而代之的是“丧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不管是当代年轻人单身率高的难解之谜,还是著名电影《小偷家族》中的难言之隐,都指向一个避无可 藤田孝典 2023-04-09 09:53:28
1 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书籍《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阐释了女性艺术家以及其作品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复杂关系。它探讨了女性制作艺术在特定社会形势和审美认知系统中的价值和意义。该书的视觉图像、人工制品以及性别差异分析梳理得非常深入,充满理论 玛莎·麦斯基蒙 2023-04-07 13:08:07
1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一样,海德格尔的思想在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永远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洛维特在他的作品中深入探讨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并将其放置于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中加以解读。然而,海德格尔的矛盾性存在也始终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他既 [德]卡尔·洛维特 2023-04-06 17:39:48
1 财富与贫困

财富与贫困

在这个被饥荒、贫穷和疾病所摧残的世界中,只有极少数人掌握着多于实际需要数千倍的财富。这种巨大的不平等似乎违背了所有合理的理念。为什么要容忍这种现状的存在?对于关于财富与贫困这个历经沧海桑田的话题,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呢?1981年,乔治·吉尔德 【美】乔治·吉尔德(GeorgeGilder) 2023-04-03 2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