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深入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在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这些人的先兆动力、道德化思维和学校化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揭示这些人的文化自主性,本书突破了学界对“底层缺乏文化资本”的默认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此外,本书还着重考察了这种文化生产的阴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程猛(1989-),安徽淮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和博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访学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博士后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2019-)。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曾任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教师。获北京师范大学2017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但是我还是很感谢那位同学曾经给我的帮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脱离了差异化的社会结构处境的)如果说哲学是一种超然的对个人处境的分析和理解,那么社会学则是结构分析下对自我处境的审视。甚至对于未来的展望,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很现实的。...
那些与父母之间“懂事”与疏离的挣扎,学校化的心性品质的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农家子弟的惯习而非一种更普遍的年轻世代中学生的经验,与教育本身以及社会转型中的代际价值断裂有关?作者评判农家子弟实现阶层跨越或者没有进行文化和阶层再生产的标准似乎是“取得高学业成就”。...
从一个在贫苦的家庭走到大城市,我先是和书中一样,小学初中在镇上读书,高中到县城重点高中,大学进入省级城市读书。和书中实现命运转折的采访者不同,我从大城市回到小县城,这之间的心理落差,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可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无法成为大城市的一员。...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各个网络平台对于城乡差距、阶层差异、观念冲突等都有明显的展示的情况下,底层子弟在接触这类信息后,会有什么不同呢?窃以为,这些信息会过早地吞噬底层子弟的正性文化生产(如改变命运的动力、出于报答养育而努力等),在地域尚未跨动之时,就已经将负性文化产出提前输出了。...
可惜的是,从前十几年的读书生涯看是来是有底层文化资本这样的东西,一进大学便在不断的消散了,为了合群有趣,为了开拓眼界,为了像一个现代人一样生活,为了像其他家庭一样其乐融多多交流,主要在锻炼说话的技能,可以说损失比较惨重,书是没得接着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