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向当代世界奉献出的一份珍贵礼物:西蒙娜·薇依。——切斯瓦夫·米沃什
*****内容简介******
如何摆脱工作中的痛苦和烦闷?为了像被压迫者那样感受压迫并尽可能真实地追求她所认为的自由社会,1934年12月,西蒙娜·薇依抛下哲学教师的身份,进入工厂。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反叛的哲学教师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经历疾病、事故、解雇的折磨,遭受服从、羞辱和不公。这种残酷性给她留下了终生的烙印。
在这本《工厂日记》中,薇依记录下自己的观察、遭遇、工作时间和收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及对这段经历的哲学和道德的思考。这本书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展现出西蒙娜·薇依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者一边的立场。
西蒙娜·薇依(SimoneWeil,1909-1943),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法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909年2月3日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文化教养很高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926年到1931年,薇依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巴黎高师从事哲学学习和研究。1931年到1934年,薇依先后在外省的几所中学任哲学教师。从1940年到1943年,薇依对以往的劳动、战斗、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的经历进行理论总结。在马赛、纽约,最后到伦敦,她写了一本又一本的笔记,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直至1943年8月因饥饿、重病死于伦敦郊区的修道院,年仅34岁。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死后出版的,受到广泛好评。其主要著作有:《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被拯救的威尼斯》《在期待之中》《工厂日记》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人们时常会在工作中感到不幸,对于书中所说,我自己的理解是出卖灵魂换取的生存的欲望,是一种无限的恶。我觉得第二章给学生的那封信,尤其闪着作者思想之光(虽然我还没有看过她其他作品,等我后面看得更多了,也许会有不同评价。...
“你每天都见证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那些口袋里有钱的人才能活得像个人,才能要求得到尊重。薇依原本可以像西蒙娜·德·波伏瓦一样,成为萨特名流圈子中的缪斯,但她却坚定地选择了殉道式的思辨与写作之路。在社会生活中,你更像是一件物品而不是一个人。...
最喜欢的是前几封书信部分,而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极为精彩(尽管其中部分内容我并不完全认可。——但是走向神学不意味着不伟大)用阅读小说的方式来理解这本书,那么工厂日记部分如此琐碎的、不那么容易理解的片段的记录也构成了我们理解Weil的一环。...
代表着企业家和工厂主利益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一方面需要在工人身上保留判断力和能动性(在这一点上,工人仍然优于机器),另一方面又不准备在制度上承认和尊重工人的个性和尊严,而是希望用严苛的、极度不稳定的雇佣条件,迫使工人“自愿地”进入奴役状态,用自己的自由和力量为大工业生产添砖加瓦。...
游戏主视角应该是个精神病人———对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里分析的运输疯子的愚人船(omg我看了两个星期了还是只认真看完了第一张章愚人船竟然就显摆上了)。重复性劳动和几乎等同于奴隶的接受命令式生活使薇依呼吁废除毫无意义感、仅仅依靠经济利益和恐惧维系的工作雇佣关系。...